十二经脉、精、营卫等中医概念
2014-09-09 10:06:42
读内经——何为十二经脉——何为精 ——何为营卫——何为酒——何为厥——何为痛+读伤寒——营卫气血+五十营卫
读内经——何为十二经
又要泄露天机了,罪过啊!!能少说一点就少说一点吧。
阅读本文的参考资料:
1、内经中所有和经脉有关的内容。
2、《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祝华英 著。
没有仔细研究过1中内容的,不建议观看此文。
何为阴阳
1、经脉:气所游行道路。
2、穴位:任何时候,穴位中都有气,当其时则多,非其时则少。
3、出入:所谓“出溜注行入”,气之浅也。入于合穴之后,气由浅转深。(个人理解,此答祝道长问题一)
4、 注 :经气注于俞穴,俞者所藏气多,故取俞穴,易于调气。
5、运行:祝道长著书,言内经所未言,是一个很好的运行模型。
6、交换:十二经别,别走某经是也。
7、交换:阴与阴经气交换,阳与阳经气交换,是何处交换?读内经自明。
8、 病 :气机不畅,或不能上,或不能下,或不能出,或不能入,或聚或散,随之补泻,各有其法。
另外贴一些原文,已经标粗标红了,不多解释了。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也,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也,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也,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经也。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为什么根结篇这里只有六阳,没有六阴,我已经想通了,@無癡不深 ,关键就在于标红部分)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
读内经——何为精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阴阳应象论: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形,精食气,形食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阳应象论: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以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宣明五气: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肝则怒,并于心则喜,并于脾则忧,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五藏政大论: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
五藏政大论:帝曰:其于寿夭何如?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熟读经文可知,后世所谓“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者,实在可笑。
何为精,何为伤精,现论如下:
夫精者,身之本也,腑化之,归藏于脏,肾主一身之水也,故曰藏精于肾。
精髓同源互化,故用脑所耗者,亦由精补之,即所谓“暗吸肾阴”。 
精藏于身不外泻者,其人精、神俱全,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精写于外者,其人精虚,必有不及之处,则邪居之,百病丛生,日久则神形俱损。
精多伤于此三者,酒,喜怒,寒热。
今时之世,乱象丛生,妖孽横行,圣贤避而不教,世人昏而不知。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邪念扰之,则神明蒙昧,精不能守。
淫邪之伤人者,当以邪念为首,邪念不断,多伤其精,久而人失其志,不得善终。
愚非有过人之知,过人之德,但复言圣人之所言。
圣人之所教下,必谨从之。
读内经——何为营卫
前作《读伤寒——营卫气血》《五十营卫》《读内经——何为十二经脉》,可以配合观看。
下一篇将用热力学理论分析营卫气血、皮肤开阖与伤风寒。
1、营卫本源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小肠,而成下焦。
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于膀胱焉。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