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本宅经葬书与古人的天人合一理念
    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是指在中国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中有关宅经和葬书的这部分文书。初步统计,宅经有24件文书,葬书有13件文书。它是隋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术士、学者吸取中原地区及其它的地区风水方术营养,对认识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知识的总结。当然其中也不免有迷信的、不科学的东西杂陈其间,我们必须予以批判。在现代全球环境污染的景况下,人们呼吁回归自然,对敦煌写本宅经葬书的研究能唤起人们对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重视人类对其大地母亲的依恋关系。我们可以从敦煌写本宅经葬书中获取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宝贵财富。敦煌写本宅经葬书中对古代天人合一哲理的运用,以及天人合一理念中包含的天人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保护智慧,等等这类问题的研究是敦煌写本宅经葬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阐述:敦煌写本宅经葬书运用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是风水术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试图从风水术发展源头上予以确认;天人合一思想告诉人们应利用自然,顺应自然,调整自然,使自己有一个理想的天人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一、敦煌写本宅经葬书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敦煌写本宅经葬书中记载了大量用四象相地的内容,认为人们居住的最理想的地理环境要具
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象。P.2615a“占宅刑(形)势法”说:“白虎登天,青龙入泉,朱雀顾翼,玄武登山,如此之地,一寸万钱。”[注:本文所引用的敦煌写本宅经葬书均录自《法藏敦煌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和《英藏敦煌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斯坦因所劫经卷编号冠以S标示,伯希和所劫经卷编号冠以P标示。]P.2615a载:“皇帝问地曹(典),何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地典答曰:左有南流水为青龙,右有南行大道为白虎,前有污(洿)地(池)为青朱雀,后有丘陵为玄武。”同卷“祭宅文”也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各居本位,守护宅舍,自然富贵,光显子孙。”
    P.3492和P.2615a的“推地刑”载有关于宅舍周围四象完备与否的占验,P.2615a说:“凡宅得五(四)神备足,五姓居之,[并]吉。若无俱备,但得一神,亦可居之,二神亦吉,三神更好,何况四神俱具备。弟(第)[一]之宅但(坦)然平,弟(第)二之宅东南倾,弟(第)三之宅地与姓相生者,吉。”S.5645《司马头陀地脉诀》也有提及,只将“第一之宅”换成了“第一之地”,文字全同,皆为形法相地,寻觅优良居址。
    若四象不具备的话,如何解决呢?P.2615a“卜种树法”说:“凡宅,东无青龙及南流水,种青桐八根。宅西无白虎、巷门大道,[种]梓树九根。宅南无朱雀洿池,种枣树七根。宅北[无]
玄武丘陵,种榆树六根,应吉。”这显然是针对住宅四周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缺损而用的树镇法。传世的[宋]王洙等编撰、[金]张谦重校的《重校正地理新书》卷二“宅居地[形]”曰:“宅欲得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冈原,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若无此相,凶。不然种树,东种桃柳,南梅枣,西梔榆,北榛杏。”22可见,敦煌写本与传世文献可以相互印证。何为阴阳
    传世的《阳宅十书》“论宅外形第一”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大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元武,为最贵地。”191历史文献还记载了三国时期管辂用四象理论来判断毌丘俭墓的吉凶的事例。可见用四象判断吉凶的理论由来已久。古人为何如此重视宅居或墓穴四周的四象呢?我想其深层的原因是隐藏在先秦秦汉时期人们心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很大的哲理观念,现在谈论风水的著作不少,而将风水术与天人合一联系起来的却不多,我至今只看到两本书谈到天人合一,一本是一丁先生在《中国古代风水和建筑选址》引用了张岱年先生的论天人合一观50,另一本是汉宝德先生在《风水与环境》中将风水术中的穴与天人合一联系在一起39。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穴)就是天人合一,这与风水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联的。
    二、相宅卜葬术的形成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风水术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可以从风水术发展源头上予以确认。因为中国相宅卜葬术形成时期正是天人合一理论成熟完善时期。我们先从中国相宅卜葬方术的溯源来看,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可看到有《五音定名》、相术中的形法,另有王充《论衡》中谈到图宅术,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秦汉时期是相宅术的形成时期,学术界也基本同意这一说法。值得注意的是,秦汉时期也正是天人合一理论成熟完善时期,先秦秦汉时期的学者有天人合一说的具体论证。
    古人认为天人同类同构,物我同一,天地万物同是一原,即太极。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0老子所谓“一”即是太极,太极中的元气分而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而形成中和之气,由此而生成万事万物。既然万物同源,而由万物构成的宇宙是一个整体,那么宇宙的各个部分间就必然相通,宇宙中的任一组成部分都有着宇宙整体的某种规律。所以天、地、人之间都相同相通。《淮南子-本经训》曰:“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121即是此意。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
    在物质的层面上具体的类同比附时,董仲舒认为“人副天数”,天与人由于“类同”而合为一体,把宇宙整体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状态而加以解释。他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218“是故人之身,首而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而下者,丰厚卑辱,土壤之比也;足布而方,地形之象也。”219“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