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何为正气,何为邪气
    内养正气、外慎邪气乃人体健康之本,我们只有了解了何为正气、何为邪气,才能有效地养正气、避邪气”中医认为,正气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包括了营气、卫气、宗气、元气等。各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血、精、津、液等都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同时也必须得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和通过肺部吸收的外界清气而培养,才可充盛。明代张介宾所著的《景岳全书·论脾胃》中所说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一身之正气的不足,在先天主要责之于肾,在后天主要责之于脾肺。所以养正气,也不要忽略了这个原则。
    正气中的元气可以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力;称“原气”。即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养五脏六腑,外润肌肤文理,不仅推动和调节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还推动和调控各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而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以及肺从自然界中t吸人的滴气相结合而成,属于后天之气。宗气有行呼吸、行血气、资先天的作用。因此,凡气血运行、肢体寒温和活动、视听等感觉、言语声音及脉搏强弱节俸等,都与宗气膝衰有关。
    营气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息,因此而得名。《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也就是说,营气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
休,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要得到营
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营气一旦亏少,血液就会亏虚,全身
脏腑组织就得不到营养而出现病理变化。
  卫气行于脉外,有卫护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卫
气。《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凛
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
胸腹。”因此,卫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
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
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上述诸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津精和脏腑经络之气等,共同组成了人体之正气,发挥着保护机体健康的作用,所以养生要养正气。要注意保养上述诸气,荞好各脏腑,让体内气血充足,阴阳平衡,人不易生病。当然|真避外邪,也是很重要的健康保养之道。如果说正气是捍卫人体不生病的防御系统,那么邪气就与正气恰恰相反,是可以引发疾病的因素。邪气有内邪与外邪之分。内邪又有情志之邪、痰饮、瘀血以及内生五邪等。
  情志之邪主要来自“七情五志”。七情也就是喜、怒、忧、思、
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七情对应五脏,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当然,都是在情志过度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伤害,—般情况下,七·隋对身俸是遣不成伤害的。
何为阴阳
  痰饮是因为人体脏腑功能失常、津液代谢出现障碍,以至于津液滞留于全身,湿邪聚集而使身体生病。
  瘀血就是因为血液流通不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像心障、胸闷等症,就是血液瘀阻于心的症状;而痛经则是血液瘀阻胞宫导致的。
  脏腑和气血津液功能失常,就会使人体内生五邪,即内风、寒、内湿、内燥、内火五邪。
    以上是内邪,还有外邪。外邪主要有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也有外伤、虫咬等,即烧伤、冻伤、动物咬伤以及误食有药物等。其实,六邪的存在本很平常,但一旦过于激烈,尤其是人的正气虚衰时,邪气作用于人体达到了身体所不能承受的程度,人就生病了。
  了解了正气和邪气,就要注意养正气、避邪气,才能呵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