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体三阴三阳之演绎规律(上)
一、 三阴三阳理论问题的提出
三阴三阳体系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三阴三阳是研究中医学最简单而又最全面的方法。
那么何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如何来的?为何不是二阴二阳抑或四阴四阳?
1.1阴阳学说的演绎规律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阴阳之数是无穷无尽的,数的多少在于我们研究问题的繁简,研究对象的多寡,道理演绎的深浅,比如一天,研究昼夜规律,则一阴一阳足矣;研究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则二阴二阳足矣;研究十二个时辰的规律,亦或是二十四个小时的规律,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划分的阴阳数量越来越多,所以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演绎天地万物的道理,几无遁形。
1.2经典中的疑问
何为阴阳
对于以天地人合一的中医学说,其理论学说亦逃不出阴阳演绎的窠臼。故在经典医学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体阴阳属性归属的内容,甚至出现归属不一致的情况,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而《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阴中之太阴,肾也。”同为太阴,阳中之太阴与阴中之太阴是不同的,可以理解,那后世又为何出现脾为太阴等说法?
抑或不能说其错,只是研究问题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是,对于人体这个对象来说,理论上有没有一个标准的划分呢?如何划分的?按照上面的逻辑,有无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太阳呢?分别为何?
如果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同对于肺的论述,确变成了“阳中之少阴”,如此可以看出,这不是一套标准,那么我们是不是在研究人体时可以随便更换藏府的阴阳属性呢?
更进一步讲,以整体观念自居的中医理论是不是可以把同为五藏的肺和肾,以至于脾都定义为太阴呢?如果可以,那么就违背了阴阳的对立属性,如果不可以,那么如何定义才是正确的?
抑或理论抄写传承出错,抑或非一人一时之作,那么经过漫长的时间传承,为何没有人来提出或质疑这个问题呢?如果说肺与肾的争议不大,那么肾与脾同在于腹部,又如何都为太阴呢?如果说肾为少阴,脾为太阴,抑或脾为至阴,肺为太阴,那么把脾与肺同作为太阴,在伤寒领域又为什么比比皆是呢?
抑或说脾肺同为太阴,说的是脾经脉与肺经脉,非脾藏、肺藏之谓,那么藏府和经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如果说没有联系?那为何叫脾经脉、肺经脉呢?如果说有联系,那经脉和藏府何为源头?何为支流?经脉的属性和藏府的阴阳属性是相同还是不同?
如果相同,那么五脏六腑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五脏和六腑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还是从属关系
从整体角度看,如果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是一对阴阳对待关系,那么进一步划分五藏或六腑的时候,那么必然有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那么五脏中何为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六腑中何为阳中之阴,阳中之阳?
根据经典内容来看,五脏再次划分阴阳关系时,是以背和腹为阴阳前提划分的,如《素问·金
匮真言论篇》:“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那按背阳与腹阴的阴阳逻辑,那么六腑的属性如何进一步划分呢?
如此推论下来,我们几乎可以得出中医经典中的理论自相矛盾,各师各法,难道中医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在自圆其说?如果一个中医研究者自己都搞不清其中的来龙去脉,就无怪非专业人士对中医的否定了,那么中医体系的阴阳情况到底是如何划分的,又是如何演绎,根据什么规律演绎的?且听笔者之拙见。
二、从周易画卦的哲学思辨角度演绎人体阴阳属性
2.1一阴一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为阳,地为阴,此一阴一阳也,在人体自身来看,《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有“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的言论,《灵枢·经水》中有“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的说法,按天枢穴在肚脐旁两寸,与腰平齐,在形体上腰似乎成为了人体阴阳的分割位置,但实质上天地之气作用于人,参与人体的气化作
用,人身的阴阳是以膈肌为分界线的,膈肌以上为背所主,膈肌以下为腹所主,故《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膈者,《说文解字》说从塞也,塞者,边塞也,如边塞之长城阻隔四夷也,是以筑土磊高以隔离也,人世间常说阴阳两隔,谓人死之后不能与生人交流也,故人体膈肌,亦有此意,乃人身阴阳交接地带,故膈以上阳气主之,膈以下阴气主之,背阳腹阴在此范围内,此人身之一阴一阳之划分。
从脉诊高骨定关的角度分析,关之高骨与膈肌相对应,为阴阳出入的关口,亦为膈肌为阴阳的分界的佐证。
2.2二阴二阳
阴阳两仪,继而划分四象,阳演变为太阳、少阴,阴演变为太阴、少阳(见下图),犹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划分,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少阴,冬为太阴,人身与之对应的藏府,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由一阴一阳的阳继续演变,演变出太阳、少阴,而心肺居上,因心应夏而为太阳,肺应秋而为少阴。同理,横膈以下的腹阴,进一步演绎出太阴、少阳,而腹部藏以肝肾为主,而肝应春,配之以少阳,肾应冬,配之以太
阴。然而脾却单独孤立出来了,成了至阴,由此可以看出二阴二阳对分析五脏六腑来说是不够用的。
2.3三阴三阳
按照阴阳的演绎,二阴二阳不能很好的阐述研究的问题时,四象将进一步演绎成八卦,即四阴四阳,但是五脏只有五个因子,算上心包络,也只有六个因子,四阴四阳明显多了,而三阴三阳则刚刚好,那么三阴三阳是如何演绎出来的呢?
2.3.1一二三与一二四八的数理逻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三而尽矣。在数理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易经》中演绎的模式,即倍数法,一、二、四、八……简称易经模式;二是《太玄经》中演绎的模式,一、三、九、二十七……简称玄经模式。两种模式在洛书中可见一斑,然而在数理发展过程中,易经模式更被人类所熟知与运用,而玄经模式几乎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对于天地之道的研究,其基数也相应的分为2和3!《易经》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用阴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三候为一气,三十天为一月,三个月一个季度。三,倍之,则为六,六位,六爻,六气;再倍之,则为十二,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月,十二经脉;再倍之则为二十四,如二十四节气。可见在时间演绎上是以3为基数,以易经模式演绎的。
而地理方位,则以2为基数,二倍之,为四方,加中宫则与五行对应,再倍之,四正四维,加中宫则与九宫八卦对应,再三之,则与二十四山对应;或四三之,则为十二地支,再倍之则为二十四山,可见在空间演绎上是以2为基数,以易经模式和玄经模式联合演绎的。
2.3.2人身阴阳的演绎
2.3.2.1五脏与三阴三阳
人与天地相参,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身表现为以2和3为基数的杂合体,以易经模式演绎的,但实际上又是以3为基数的残缺体,残缺与否在于心包络是否为藏,抑或右肾非肾,而为命门,故《难经》有府五藏六的说法。但笔者认为,第六藏为心包络,而非右肾之命门,但两者有密切的关系。
横膈为人身阴阳的分隔线,膈以上应天气,膈以下应地气,膈肌应乎中气,倍之,则膈上天之气化出心肺,膈下地之气化出肝肾,膈之中气化出脾与心包络,分居膈之上下。膈与心包络的对应关系虽缺少理论依据,但从厥阴经之内关穴可呃逆可以隐约看出其间的印迹。
如此根据五脏与四时之气相通的情况及其自身的生理功能,可将其与三阴三阳一一对应,则
心应夏之气与太阳相配,肺应秋之气与阳明相配,心包络应长夏之暑气与少阳相配,此三阳同居膈上,为阳之主。脾应长夏之湿气与太阴相配,肾应冬之气与少阴相配,肝应春之气与厥阴相配,此三阴同居膈下,为阴之主。如此则完成了五脏与三阴三阳的匹配,后文会结合脏腑经络详细解说如此匹配的原因。
2.3.2.2六腑与五脏关系
在研究人体这个对象时,脏腑关系和五脏与六腑关系的提法所代表的意义要区别对待,对于一藏一府来讲,比如脾胃,他们是阴阳表里雌雄对待关系,也就说脾胃就是一对夫妻关系,但是五脏和六腑就不是夫妻关系,不是阴阳对待的关系,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内容:“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这是总结性的语言,从人身之脏腑这个前提下来说的,五藏皆为阴,六腑皆为阳,并不是五脏就正好和六腑是一对对应关系,就犹如女人属阴,雌虎属阴,凰为阴,我们可以说女人、雌虎、凰皆阴,不能说女人、雌虎、凰和男人、雄虎、凤是阴阳对待关系。那么五脏和六腑是什么关系呢?
六腑属于五脏,六腑是为五脏服务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难经·三十五难》说:“五脏各有所府……小肠者,心之府,大肠者,肺之府,胆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肾之府。”从中医经典的论述和历代医学的发展来看,基本都是以五脏为中心来论述的,所以六腑的阴阳属性和与其表里的五脏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