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的美学思想分析及心理情感表达——以《长相思》为例
摘要:《长相思》是现代筝曲演奏作品中创作手法和民族音乐素材完美融合的典型作品,同时也是筝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其独具创新的演奏技巧和富有民族特的艺术表现力,使得中国民族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得筝曲演奏有了新的探索空间。通过对筝曲《长相思》的美学思想和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希望为以后的舞台实践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长相思》;美学;情感表达
一、美学思想分析
(一)作品的意象之美
李白所作的《长相思》是一首乐府题材的作品,开篇一句“长相思,在长安”,简单明了地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而下一句“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则是对过往情绪的总结,抒发了自己的烦闷心情。李白用“美人”隐喻自己的政治抱负,对“美人”虽然十分思念,但是相隔万里,隐喻出自己的政治抱负虽然满腹热血,但
得不到君主的赏识,也是徒劳。其实,“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像实际生活的写照,更像是对世人展现出一种意象美,而显有托兴意味。我国古典诗歌中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1]]。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豁然的风度。因此,李白通过对意象美的描写,抒发着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理想抱负。
王建民老师正是抓住了李白情感抒发的关键节点,运用了传统音乐结构模式和民族转调手法的完美结合,使得该曲目的演奏效果更加丰富,让听众能够与古诗中的情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李白的长相思(二)作品的结构形态之美
上文提到,筝曲《长相思》属于一种散、慢、快、慢的曲式结构,王建民老师在创作《长相思》的时候,把传统的民族艺术与西方的演奏手法相互结合,为大众呈现出一种复三部的曲式结构,在保留筝曲的传统演奏特点的基础上,对曲式结构进行了划分。分别是引子部分、主体部分和结束部分。其中,引子部分与结尾在演奏手法和演奏效果上遥相呼应;而主体部
分则利用对力度、音“张弛”的变化,使得演奏情绪发生层层推进的变化;最后结尾部分是对整首曲目的一个总结,也是整首曲目的情感升华,演奏者具有倾诉性的演奏方式,引起了听众对于表达意境的无限遐想。尤其是B乐段的分层弹奏,营造出一种由远及近、缓缓推进的一种声音。在乐曲的快慢板上,总体上保持着一种起承转合的原则。旋律的层层递进,使音更加饱满,同时也给听众带来了一种余音绕耳的视听体验。慢板旋律整体上呈现出的优美柔和让听众对李白所描写的意象美产生无限遐想。而快板部分则更加突出力度和速度上的掌握。快板在整个乐曲的第三部分,从节奏上的逐渐加快,使得整首乐曲在快板和慢板中的速度和力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从而使得乐曲主题由慢板的委婉动听向快板的激烈豪放的方向转变,加深了整首曲目的音乐感染力和艺术欣赏价值。
(三)作品的艺术价值之美
古筝曲《长相思》的曲调是以羽调式为基础的,之后又对歌曲的旋律进行了处理,这才有了这首节奏沉闷悲怆、旋律跌宕起伏的乐曲[[2]]。该曲在布局、结构以及演奏技巧上都体现了王建民老师的创作特征,充分地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艺术的完美融合,同时也让传统文化以更加丰富的形态得以发扬和传承。当前,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换,国与国之间不再
是单纯的经济竞争,还有文化竞争。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是让世界更好地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也是弘扬民族自信的有效手段。《长相思》作为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结晶的代表作之一,其文学价值可以充分代表我国的传统文化,而筝曲《长相思》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将寓意深远的古典艺术气息与充满现代风格的民族特融为一体,堪称雅俗共赏。
二、演奏《长相思》心理情感的表达
(一)力度的情感表达
不管是古代的古筝演奏还是现代的古筝演奏,演奏者都在情感表达和体验上追求着自己的曲风并通过自身的演绎特点将曲风凸显出来。此外,听众在欣赏古筝演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听觉的享受,在心理层面也同样需要感同身受的情感抒发,以此来愉悦身心。因此,在《长相思》的演奏过程中,不仅需要演奏者深刻地理解李白在《长相思》中的情感,同时还需要结合筝曲的演奏特点,将更多的情感转换成音符进而传递给听众。对于演奏者来说,准确的情感表达是对演奏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意境的领会;而对于听众来说,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可以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以此达到心理愉悦的听觉享受。
音乐艺术的表现效果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演奏者所表达出来的演奏效果也是不同的,这源于演奏者本身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的理解和对作品深层次品味的理解。以《长相思》为例,该曲目的前奏部分,具有很重的重复性旋律,节奏缓慢、力度强劲,让听众瞬间可以进入意象美的想象空间。在这部分的演奏中,每个演奏者对于乐曲强弱的把握有所不同,加之对《长相思》的理解不同等原因,其演奏出来的节拍力度也会是有强有弱的。如果对作品的背景和想要表达的情感理解不到位,情感表达的就会不准确,其演奏力度就会失去差强人意。反之,如果能够深刻地理解李白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那么对于该曲目的情感把握就会显得十分精准,由此把这份相思之情、苦闷之情以及远大理想抱负的心愿通过古筝演奏的形式传达给听众,从而与听众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音的情感表达
音在筝曲的演奏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音来塑造不同的声音效果,从而使得整首曲目的层次更加丰富饱满。因此,除了旋律本身之外,音也是影响整首曲目演奏效果产生影响。在筝曲《长相思》中,大部分都采用了双手连奏的形式。通过右手的副旋律部分与左手的主旋律部分相互融合,一实一虚之间,产生了朦胧且忧虑的音美感。其次,在
《长相思》的慢板和广板的结尾部分,充分运用了摇指的演奏技法,并结合了滑音的使用,使得音沁入人心,为听众营造出一种“摧心肝、流泪泉”的意象。
整首筝曲的主题在慢板开头得到了第一次展现,摇指由弱奏开始,采用抒情性的长摇,以此来展现李白所描写的意象画面缓慢进入人们视线,带领听众走进长安街头场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再现段长摇的出现,同时也是主题出现的第三次,依然采用了摇指的弹奏技巧,与第一次不同,这段的乐曲速度明显加快,加大力度使得长摇更加饱满、坚定,展现出热情激动、铿锵有力的情感。直至该段结束的时候,演奏者依然要保持力度的释放和速度上的均衡。
结语:
《长相思》是现代筝曲演奏作品中创作手法和民族音乐素材完美融合的典型作品,同时也是筝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其独具创新的演奏技巧和富有民族特的艺术表现力,使得中国民族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得筝曲演奏有了新的探索空间。通过对筝曲《长相思》的美学思想和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进行分析,希望为以后的舞台实践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传兴.王建民古筝作品研究述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7(10):16-20.
[2]王安潮.现代语境下的筝曲音韵构造——王建民古筝音乐创作的技术与理念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5(02):82-88+161.
[3]张晓炳.古诗词歌曲《长相思》的意境阐述和情感表达[J].黑河学院学报,2022,13(01):125-127.
[4]陈爱娟.长相思兮长相忆——古筝曲《长相思》的美学思想评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12):136-138.
[5]肖雅琳,阴明娟.筝曲《长相思》的审美意象分析[J].戏剧之家,2022(04):98-99.
[6]陈爱娟.长相思兮长相忆——古筝曲《长相思》的美学思想评析[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1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