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评价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盛称《蜀道难》:“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确实,以神奇莫测之笔写就的《蜀道难》,以其瑰丽的彩、奇幻的意境、磅礴的气势,
集中反映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是其众多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名篇之一,是
富有高度浪漫主义彩的千古绝唱。“《蜀道难》比较难,不是这个路很难,是这首诗真
的是比较难一点。”蒋勋语如何引领学生攀援这等的险峻高耸,去感悟蜀道峥嵘、突兀、
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去体味诗人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
胸襟气度,捧读本期镜头来稿前,我暗自思量。
是抓一唱三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错,这一千古流传的慨叹名句正是全
诗总纲性的诗句,也是诗人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现,在全诗的
层次结构、感情凝聚、气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教学由此句入,确实是思路清晰,
步骤鲜明,重点突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
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这样,我们也可以从“噫吁嚱,危乎高哉”“使人听
此凋朱颜”“侧身西望长咨嗟”三句突破,如此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并了解诗的大意也是
颇具匠心。或者,就抓“蜀道之难”的“难”字,顺“难”字走入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
山川,去感受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或者,引导学生去探访诗仙诗里的仙气,从
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入手,去感受到诗歌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如此等等,都是《蜀道难》
极好的教学设计。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极难的蜀道,可还有什么走法?
我在张晓春老师的镜头前驻足。短短千字,说的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一
咏三叹,却因一道朴素的仿写题唱出新意。我们都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
反复出现的作用,教学中也多会很细致很深刻去分析《蜀道难》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
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以及相关思想内涵。张老师却是化教师讲解为学生仿写,“不仅做了
一道仿写题,而且更深入地探讨了诗歌内涵,也训练了准确、精练地选词炼句的能力”。还珠格格台词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
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张老师的镜头也因此写得简洁有力,字里行间传递着一种自信。“二叹蜀道之愁,悲鸟哀号,子规夜啼,巉岩绝壁攀援难。”“三叹蜀道之忧,剑阁
崔嵬,关隘险恶,虎狼之地安居难。”教学的美好就在于学生能这样主动去挖掘,教学的
成功则在于教师能这样帮助学生去完善。当然,镜头写得多少有点匆忙,“一叹”示例时
教师的分析过于单薄,学生对“一叹”几无思考,这样示范的指导性就会打折扣,而后面“二叹”“三叹”的仿写,学生的参与度还不能完全在镜头中显示,这些有待张老师在日
后的教学实践中完善。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老师起的是引领、启发的作用,郭妍妍老师的
镜头妙就妙在让学生走进诗歌与诗人“同咨嗟”。同样是一字立骨教活全篇,我们多数喜
欢用“难”“奇”等众所周知的形容词去统领教学,郭老师却是让学生寻思一个体验性的
动词使之成为全文的凝聚点,骨立神爽,耐人寻味,这就是另辟蹊径了。如果在“蜀道难”前面加一个体
验性的动词,你会加什么?“登”蜀道难,“意”蜀道难,“望”蜀道难,“听”蜀道难,直至“叹”蜀道难,每一个动词其实都是一种体验,都是一种投入身心、
穿越千古的解读。这接踵而至的动词,如落英缤纷,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瞬间思维的敏捷性
和评价引导的科学性,郭老师还要在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这样看来,蜀道实为多路,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用心。蒋勋说《蜀道难》是浪漫诗的极致,“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绪一直被李白带着走,越来越高亢,这种带动又不是煽
A型血的特点动性的,而是把你直接用视觉与听觉带到山川中去,经历一个危险的过程”。但教师是一
个更为特殊的阅读者,视觉听觉以外,还更要用心去观察思考诗里诗外。我们要用发现的
眼光,去重逢远去的蜀道。“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陶利老师对“嗟尔远道之人
胡为乎来哉”这一句的断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何断句,学界自是见仁见智,教师读书
却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地。陶老师很诚恳地捧出自己的观点,却并没有强势宣读以要求
学生服帖式接受,而是以此激发学生思考讨论。论的是一句的断句,思考的却是《蜀道难》是诗歌。“
咱们试着单读‘嗟’字,再把‘嗟尔’放在一起读,感觉有什么不同?”教学
就这样走向关于诗歌的思维和诗歌的哲学,阅读能力也由此潜滋暗长。古诗词阅读要在音
韵节奏中发现意味,也要在意象的组合以及炼字炼意中发现意味。吴燕燕老师,引学生一
路攀援蜀道却不露痕迹地停滞在“悲鸟”“子规”之愁上,这就是她的教学心智。粗犷的、铿锵有力的山水形象中,唯独这两句是这样的细腻、柔弱,想想,这么写有什么好处?这
一提问,学生游走在奇丽峭拔的山川间的思绪就渐渐走向旅愁和蜀道上空的空寂苍凉。
“妙在起伏”,我想,明代诗学家高棅评价《蜀道难》的这一句应该也适合于语文教学。
启之以智,授之以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语文教学的要务。
这极难的蜀道更需要教师的点拨,给出方法,教会学生学习。陈鲁峰老师采用的是比
较法,不同版本的诗句比较同异优劣;曾坤老师则是教给学生举例法,举其他类似的诗句
来辅助理解《蜀道难》中的难句。这样的教学,既注重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得法于课内,又会得益于课外,实实在在。
蜀道已经远去,教学永远是新的。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
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莫问蜀道多艰险,
巉岩绝壁巧攀援。语文教学之道,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彩的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
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
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劝阻友人不要西游,写尽蜀道之高.
VCV“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
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地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
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之时,为蜀道增
添了许多神奇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
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
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
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诗人觉得仍不到位,“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一句“质问”,一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强化了蜀道的惊奇雄险.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诫友人之语写出诗人的政治远见及
内心的深深忧虑.
“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剑阁是蜀中军事要塞.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间,诗人写剑阁之险意在引出蜀地的战祸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警告当局
要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军阀割据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局面的深深忧虑,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
江苏高考成绩关注,为诗篇增添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在诗中,诗人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
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推陈出新形式、丰富
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让我们领略了“诗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难》不愧为
一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蜀道难》是旧题乐府,李白旧题乐府的特点与旧题原来的主题和寓意有密切的关系.梁、陈间阴铿诗已有“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之语.李白写《蜀道难》是写的是长安到蜀中道路的艰险,亦可能寄寓功名难成之寓意.
这首诗在体裁上是属于七言歌行.七言歌行在五七诗中是一种形式最自由的诗体,它以七言为主,可以兼用长短不齐的语句,长的可以使九言或九言以上,短的三眼、司彦、吴艳
等均可,不向五古、律诗、绝句那样少变化.这首诗的前面两句分用长句,语言非常奔放畅达;后一部分写剑阁和属地环境险恶,有时用不少四言句,显得简劲有力,长句短句的变化,使诗的语言自由活泼,句式丰富多彩
.李白最善于写七言歌行,在这种诗体里,诗人充分继承并发展了楚辞、古乐府的特长,发挥了无比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异常丰富的语言,现了他豪迈的胸襟和气概,热爱自由,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一特点从前人已经看出开了.如唐殷璠说:“其一文章,率皆纵逸,直如《蜀道难》等篇,可谓气质又起,然自骚人指屈原一环,现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明王世贞说:“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怳,
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艺苑卮言》卷四明胡震亨说:“太白《蜀道难》、《远别离》、《天姥吟》
、《尧祠歌》等无首无尾,变幻错综,窈冥昏默.”殷璠、胡震亨都提到《蜀道难》,可见这首诗又是李白七言歌行中的代表作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