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用自己的方式描写月亮。在他们的笔下,月展示出了不同的风采。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二、目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三、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四、注释
《夜上受降城闻笛》:选自《李益诗注》。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尽:全。
五、诗意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六、赏析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
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这首诗写得有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益(公元748-约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zāng)(今甘肃武威)人。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2、写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八、问题探究
(1) “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
明确: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
(2)“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
明确: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3)“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明确: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4)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明确: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2、艺术技巧: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的凄冷;
②对偶修辞的运用;
思乡的诗歌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5)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明确: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6)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九、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 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十、课堂小结
1、《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2、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前两句: (写景)
月下景,凄凉萧瑟。
后两句: (抒情)
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基础过关】
1.《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答案】唐朝/唐代 李益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受降( ) ②芦()管
【答案】①xiáng②lú
【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芦管:
(2)征人:
(3)尽:
【答案】
(1)笛子。一作“芦笛”。
(2)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3)全。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
【答案】“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意。
【解析】从炼字角度赏析诗句的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回乐烽前沙似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分)
(2),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分)
【答案】
1、受降城外月如霜
2、不知何处吹芦管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降”“芦”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 。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