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1.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2)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2.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表现边塞荒凉凄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李益
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与诗人的另一首诗《春夜闻笛》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蜂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思乡的诗歌(1)诗歌前两句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之不同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回乐烽前沙似雪
(2)不知何处吹芦管
2.答案:(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答案:(1)这两句描绘了大漠在像霜一样的月光朗照之下,皎洁凄冷的夜间景象。
(2)诗歌抒发了戍边将士们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浓烈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苦寒,为写戍边将士们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将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
(3)《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春夜闻笛》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解析:(1)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作答即可。(2)抓住诗歌所写的凄清之景,扣住关键诗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
(3)紧扣诗句进行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用凄凉之景烘托孤寂之情。《春夜闻笛》用“天明尽北飞”的大雁来反衬“迁客”“泪满衣”而无法北归的遗憾之情。
4.答案:(1)诗歌的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的凄冷;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的白光一片,寒气袭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感情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5.答案:(1)D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能力。D项,两首诗都没有从嗅觉角度描写景物。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牵挂。李益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的孤独,因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6.答案:(1)描绘出边塞寒冷、凄清的环境特点。
(2)抒发了征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7.答案:(1)B
(2)空阔寂寥的边塞之夜,回乐烽前,狂沙在月光的照耀下似雪般白晳;受降城外,洁白的月光如清霜般留照大地。
(3)诗人借边地的凄冷夜费和悠悠芦管之声,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 项,将雪比作梨花;C项,将杨花、榆荚比作雪;D项,将沙比作雪,将月比作钩。B项是对景物本身的描绘,并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描绘时注意两个比喻句的贯通。
(3)本题考查把握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沙漠“似雪”,月光“如霜”。诗人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于是生发出思乡情愫。“一夜”和“尽望”又写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