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两首》综合资源
●课
一、背景说明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在两位诗人的其他许多作品中,都弥漫着乡愁情绪。如余光中的: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乡愁四韵》)
我是神经导电的大陆/饮尽黄河水也不能解渴/扪着脉搏,证实有一颗心还没死去/还吸收,还呼吸雷雨的空气/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敲打乐》)
席慕蓉的诗中也有不尽的乡愁: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归故乡(《出塞曲》)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长城谣》)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狂风沙》)
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吧/在风沙的路上/要护住心中那点燃着的盼望/若是遇到族人聚居的地方/就当作是家乡……从斡难河美丽的源头(《祖训》)
二、诗歌解读
1.余光中的《乡愁》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那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
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表数量的词语也运用得很准确。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席慕蓉的《乡愁》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这是一首短诗,总共三节七行,却别出心裁,诗味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唏嘘感叹。总的来看,这首诗是诗人在当下的时间状态下对过去的怀想,三节诗大致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有一种喜悦,有一丝忧愁;第二节写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第三节写离别后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三节诗,三个画面,意境深远,被笼罩在乡愁的怅惘中不能自已。一开始,诗人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然后用一个新奇的比喻,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惘,类乎通感的写法,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脱离了俗套;而后诗人又以实注虚,用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用不可能的事(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
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比方,为的只是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作到此,戛然而止,一缕乡愁却传给了读者。
在思想意蕴深度的开掘上,这首诗不如前一首那样有明显的升华;但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这首诗对于那些两岸长期阻隔,亲人不得团圆的人来说,照样能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所以它仍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关
一、朗读这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设题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两首诗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精彩之处,并谈一点自己的欣赏心得。
1.这两首诗用了哪些形象表现乡愁?用了哪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余光中的诗,用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形象来表现乡愁,同时这也是诗人用来作为被比喻的对象;席慕蓉的诗,用了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来表现乡愁,同时,诗人把故乡的面貌比作雾里模模糊糊的挥手别离,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
的永不老去的树。这两首诗的比喻,都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2.余光中的《乡愁》,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这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其音乐美则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
3.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由。
设题意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看法。
答案略。
二、下面是现代诗人李广田写的一首《乡愁》,与课文进行比较,说说这三首诗各有什么特。(诗见课本)
设题意图: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在相同题材作品的对比中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学生回答不了,读一读也可。
余诗:以时间的变化,选择几个具体的富含深意的形象,来层层推进诗情的表达,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
席诗:用三个典型的画面和几个有独创性的比喻,来抒写心中的乡愁,对故乡永远的怀念;
李诗:寻一个独特的角度,把故园的小池塘和萧风中两岸的芦笛,作为诗人产生乡愁的引线,使乡愁具有一种普遍的弥漫性;几个意象,组成清冷的画面,极有艺术感染力。
三、背诵这两首诗。
设题意图:让学生积累名篇,培养语感,打好新诗鉴赏的基础。
●教
一、乡愁是文学中常写常新的题材。就诗歌体裁说,古代作家写过很多这类题材的好作品,现当代相当多的诗人也写过同题诗。教师可以准备一下,几首有代表性的诗作,借以导入新课,也可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材料。
二、适当联系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两首诗(尤其是余光中的诗),这
样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当然,这两首诗也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海峡两岸诗人文化上的认同感。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一点,不必离开诗本身渲染这两首诗的政治彩。
三、余光中和席慕蓉是在大陆有较大影响的诗人,教师可介绍学生课外阅读《余光中诗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和席慕蓉的《无怨的青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进一步了解这两位台湾诗人。
四、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仅供朗读时参考。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有
一、诗人简介
1.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思乡的诗歌1953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