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学情分析】
作为思乡的诗歌,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静夜思》等,这些诗通过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景抒情等方式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只要能反复朗读,就能读懂
诗人在诗中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学习困难的地方在于:一是诗歌发生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相去甚远,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二是关于寄情于“月”的诗歌文化,对于诗歌积累不多的学生,就难以深入展开这方面诗词的积累和学习。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为一课时,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借助飞花令,复习关于“月”的诗词,引出本课、开门见山进入主题。第二板块,借助注释、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等,理解诗意。第三板块,想象补白,在补白中朗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
力、表达能力。第四版块,迁移学习关于月亮的诗句,拓展积累,并尝试将古诗改写成现代诗,提升学生热爱诗歌的兴趣和语用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生活经验理解诗意。
2、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思乡的诗歌3、想象补白,模仿诗句写现代诗,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语用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想象补白,模仿诗句写现代诗,提升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语用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老师:1、教学课件。2、作业纸。
学生:搜集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以诗唤起思念情
(一)飞花令比赛。
1.关于花的飞花令。
师:大家经常在班里玩飞花令吧,好,老师考考大家,关于花的诗词,你知道哪些?
2.关于月的飞花令。
师:大家真是诗词小达人,关于月的诗词,你还能说出几句?
(二)引出关于月的思乡诗。
师:同学们积累的真不少,大家在看看屏幕上的关于月亮的诗词,都读过吗?请你读一读。
师:这些诗都是通过写明月,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思乡之情。
(三)齐读课题。
师:是的。在古人笔下,一轮明月,勾住了过往,勾起了多少回忆,引起来多少思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首《月夜忆舍弟》,去感受杜甫笔下又是一轮怎么样的明月,请大家齐读课题。(要有感情)(四)释题:读题你有什么不懂的吗?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看注释,舍弟是谦称,我的弟弟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在月夜下思念自己的弟弟。(点明:
看注释)
(五)补充安史之乱的资料。
师:杜甫有四个弟弟,仅有一位在身边,还有三个处于交战区,生死未卜,今天,就让我们就进那个月夜,去感受杜甫心中的思念。
二、吟诵诗歌,走进浓浓思念情
(一)读准、读通诗句。
1.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
(评价语:你读得很流畅,你的声音真是诗意十足,读得字正腔圆。)
3.师生合作读。
4.齐读。
(指名2位——范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
(二)读出画面。
1.解诗意。
师:诗歌会读了,还要读出你的理解。大家说说,平时理解诗歌,有哪些方法?
生: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请教同学等。
师:下面请同桌互相说说,这首诗到底说了什么?
指名汇报。
2.整体把握情感。
师:这首诗你读完之后,心中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凄凉,悲惨,焦虑,忧虑,发愁,愁苦……
3.师:诗歌的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这种感觉呢?我们先来看1—4句,诗人感受到什么景物,勾起了他的思念?
4.汇报写景的片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诗人感受到什么景物?
生:听到了戍楼上的鼓声,大雁的叫声。还看到了白露,明月。
师:“咚——咚——咚”听到这样的鼓声,你的感受是……
生:紧张,担心。
师: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座位上练习读,——指2名读)
师:听到了大雁的叫声,你的感受是:
生:悲惨,孤独。
师:因为这是一只——孤雁。(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雁是成的,这是一只孤雁——大雁孤独,引起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请你把这样感受读出来。(座位上练习读,——指2名读)
师:看到白露,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孤独的,担忧的,痛苦的,无奈的……
师:天气转凉,气候变化,又一年了,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万千。读出你的感受。(座位上练习读,——指2名读)
师:天上只有一轮明月,为何诗人觉得家乡的月更圆?
(由月亮,想起家中与家人团聚的日子。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太思念亲人了,因而产生了家乡的月亮更圆的感觉。这里的月亮哪怕再大,再圆,也因为没有亲人而变得不圆了。)
(2)读出你的思念。(座位上练习读,——指2名读)
(3)小练笔:看着明月,诗人会想起在家乡的哪些日子,哪些情景?
(4)生汇报。
师:兄弟几人,也许往年今日,在大街小巷放着纸鸢,也许是相聚在一起喝喝小酒,写写诗歌。也许是喝着茶,下着棋,都是美好,温馨的画面。
汇报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师:想象越美好,现实却是打击很大。兄弟们都怎么样了?杜甫在担心什么?
(1)想象杜甫的心情。
生:担心,焦虑,着急。
师:担心什么,焦虑什么,着急什么?
生: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
师:为何不成无家问温饱,无家问冷暖,无家问安居呢?
生:因为生死才是大事。生:平安大吉。死,悲痛欲绝。
(2)跨越时空对话。
师:可战事一天未断,就算是生,还是不断担心,经常祈祷。杜甫作为兄长,他一定常在心里呼唤弟弟:
弟弟啊,弟弟……
弟弟啊,弟弟……
弟弟啊,弟弟……
而弟弟们只有一个在身边,他一定很自责。
他会自责:杜甫啊,杜甫……
他会自责:杜甫啊,杜甫……
他会自责:杜甫啊,杜甫……
(2)再次补充安史之乱的资料。
师:杜甫能不焦虑吗?安史之乱的后果非常严重,交战的双方伤亡惨重,老百姓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真可谓“十室九空”。所以才会有杜甫笔下的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他想把自己的担忧和思念写在——家书上,可惜洛阳老家已经在战火中摧毁了,人去楼空,弟弟们下落不明啊。一封报平安的家书,是多么重要啊!可以知道……
(4)出示关于古人对家书重视的诗句。
(5)配乐感情读。(二重唱)
(6)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诗人写的出来自己,更多的是放在战乱大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与国家兴衰的联系。国家兴,百姓兴。国家亡,百姓亡。这就是杜甫博大的胸怀,他因此被成为诗圣,他的诗歌被成为史诗。
三、回顾明月诗,升华思念情。
1.再次出示月亮的诗歌,感受思乡文化。
师:你现在对关于月亮的诗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生:写月就是为了思念家乡,渴望团圆。
师: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已经把思念家乡融入到对明月的描写之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路途遥远,远隔千里,只有明月,才是我们一起拥有的思念。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表达思念的象征。多少年后,这首诗大部分诗句你可能忘记了,你还会记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就是明月的魅力,这就是思念的魅力。
四、模仿创作明月诗,升华思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