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线育人”工程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
来源:《大学教育》2021年第12期
        [摘 要]“辅线育人”工程是山西工商学院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的特工作,其深层是育人理念守正创新。在進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与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模式,师生的关系将被定义为新型学习共同体。其中,“辅线育人”学员在思政课的教学管理中起着连接教师与学生的角,发挥好这一体的作用,则会令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更好,进一步打造“金课”。因此,将“辅线育人”工程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根植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需,而且是思政课教育理念的“升级”。
        [关键词]“辅线育人”工程;思政课;实践教学;“金课”
优秀学员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17-03
        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明确
提到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 [1]。近年来,山西工商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推进“辅线育人”工程,通过岗位挂职和“学徒式”进行传帮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019年8月14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民办学校“思政课建设相对薄弱”“只能加强” [2]。目前,民办高校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思政课建设也在大局势下有了实效性进展。然而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生源的学习能力、理论基础等方面比较薄弱,在教师队伍整体的数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在教学效果评价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存在短板。这也是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政课的地位是不分学校类别的,它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意见》还指出,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2]。它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辅线育人”—教学管理助理岗位是教学部门的一项创新性实践,岗位的学员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锻炼,一方面可获得第二课堂2学分的认定;另一方面,在亲身体验、激情研讨的实践中思想认知也能得到升华。
        一、断裂: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潜在缺陷
        思政课教学改革不仅包括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还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实践教学
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一个瓶颈。从教师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再到教学生学及教与学评价,每一个环节都会因教育理念不同而被重新定义。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是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的教学环节,需要教师进行整体设计,否则其实践教学带来的不是有机匹配、呼应,而是断裂,或将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潜在缺陷。
        首先,为了改变传统课堂上重听轻说的局面,教师需要重新定义教与学的关系。在思政课课堂上教学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师“灌输式”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另一种是由学生主讲的课堂实践。从学生学的视角来说,学生课堂实践更能直接体现学生的掌握、理解、内化程度,但在实践中,教师在理论讲授部分投入的精力多,对课堂实践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指导工作的重视不够。这样很可能造成课堂实践与理论教学断裂。例如在基础课教学中,某教师讲完专题“爱国主义”后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展示,三位学生分别以“中国”“正能量”“冷暴力”为主题词发言,虽然学生通过新闻播报、影视评析的方式谈及了爱国主义基本内涵的某些方面,但其发言的逻辑性不强、基本思想总结不到位,而教师仅仅是提醒学生控制发言的时间并做简单点评。可见,教师不仅要教好理论教学,还要能做好课堂实践教学指导。理论教学与过程管理的断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潜在缺陷之一。
        其次,为了严谨地设计教师讲与学生实践,教师需要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在的逻辑关系。思政课为什么要设计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除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呼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有区分又有联系,必须有整体的设计。实践教学虽然体现学生的个性,但并不是毫无章法地让学生即兴表演,仍然需要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形式与内容。然而,在实际听课、看课、座谈中我们会看到一些课堂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的关联度相对较弱,选题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很好的呼应。由于教学设计上的不够严谨,学生实践内容的相关度欠缺,课堂实践教学可能会成为走过场。这样的实践教学,还不如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教师讲授与实践内容的断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潜在缺陷之二。
        再次,为了科学地评价学生实践的成果,课程需要对成果的价值进行再定义。00后大学生有其个性化、务实化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他们渴求在实践教学中体验获得感。而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各班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作将学习内容不断内化。在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以“教”为主,研究“如何教”,较少探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然而,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和“辅线育人”学员可以在指导学生的课堂—校内—社会实践中给予引导、启发,使学生通过整体性、系统性的实践活动达到思想认同,这样可以改进师生的双向互动。实践教学要求其成果
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匹配,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践体验,只重形式的灵活多样,不重视实践的内容与深度,这种实践教学可能浮于表面。可见,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形成高质量成果具有导向功能。科学评价与成果价值的断裂,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潜在缺陷之三。
        二、重塑:“辅线育人”学员是影响思政课实践效果的关键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3]。相对于专业课实践教学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实践内容多、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等特点,且实践教学队伍较为薄弱。要避免因断裂出现的缺陷,发挥“辅线育人”学员的作用是关键。
        首先,发挥好学员的积极性能营造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与管理的目的在于激活课堂的活力。“辅线育人”学员协助教师教学会增强教学力量,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学员不具有教师的权威,能以“朋辈”角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学员可以分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其学习,精准化进行实践指导。学员与学习小组之间,更像是好伙伴。一方面,学员是学生们学习的对象,学员也在实践指导中温故知新、深化认识;另一方面,学习共同体内部的学习分享更易体验获得感、成就感。以山西工商学院山西故事课程实践为例,“辅线育人”学员除了协助教师进行课堂考勤、收发作业等工作,还负责有关山西故事系列征集及
社会调查研究等工作。跨专业、跨年级的学习视角为这个学习共同体提供了多样的背景。这样发挥学员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可以使思政类公共选修课将专业分布零散的选课学生凝聚起来。
        其次,学员能更细致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面对每学期十几个班几百名学生,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度方面很难对学生进行指导,学员则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将学习小组分配给学员进行过程管理,这样一方面学员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学生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员来掌握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收获、效果,并反馈给教师,促进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改进。然而,这一点在实践中尚属摸索阶段。以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为例,指导教师在学期初推荐了两门网络课程及配套教材作为辅育的项目,让学生通过社会研究类、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视听学习来开拓知识面,领悟研究方法。然后,对应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教育等不同类型主题,教师推荐了2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作为学写文章的“靶子”,让学员通过学习研究方法与学术成果表达来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为此,学员不仅聆听了指导教师的解析,还要自荐好的论文与师生分享。作为学员,他们能看到自己每一周的学习笔记,还有社会调查报告的选题、阅读文献、反复修改文章;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了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知识手法,关注每一个学习细节,将来他们引导的小组活动才能真正发
挥实践意义,并且能实现个性化管理。
        再次,学员能通过比赛、竞赛量化成果的价值。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课堂展示、小组分工协作情况、实践手册完成质量来评定实践成绩,这种方式很难区分学生是否搭便车,很难指导人数较多的学生撰写实践手册。学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程相关的大赛,甚至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其解决,把握学生在实践应用层面的弱点,为教师发掘学生思想问题、改进教学策略提供实例。以“辅线育人”工作中教学管理助理岗位实践为例,学员除了学习“辅线育人”办公室安排的基础公文写作、办公室软件操作外,还要完成培养部门安排的线上网课学习+线下研讨、主题沙龙、调查报告、比赛等。学员要多看网课、勤写笔记、多思考、多问题,让学生感受质疑、探求、解惑的过程,不苛求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注重学生的思考、认知过程,并鼓励其用学到的社会研究方法验证自己的观点。事实上,每一门课程都蕴含一定的思維方法,学习不仅在于“鱼”更在于“渔”。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让学生体验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会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开启他们科学研究之路。
        三、融合:“辅线育人”工程是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类型往往需要与理论教学有机衔接,以便发挥不同实践形式的功能与作用。为了保证学习小组的质量,必须将优秀的学员配置其中,这就需要打造一支能够助教、助学的学员团队,更需要教师对学员进行实践内容、技巧的培训,以及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升级。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拔优秀学员,这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要求优秀学员的加入。很多研究者重视学生助教制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比如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以研究生助教”[4] ,张宏国[5] 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助教制,李恒敏[6] 将“助教制”运用于专业教学实践中,徐萍、张菊芳[7] 认为“研究生助教是一项多赢的教育制度设计”,冯菲[8] 、范逸洲提到对助教工作的评价已纳入学校的评教体系。卢丽琼[9]提到研究生助教由“助教、助研、助管”三部分组成,并认为助教工作是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上述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学生助教,但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居多、综合型学术性高校较多。赵丛[10] 提出学生助教来源于高年级本科生,并为之付诸近十年的实践。这为其他高校在本科生中开展学生助教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也为“辅线育人”工程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提供了实践案例。但在本科生中遴选学生助教的难点在于:本科学生知识积累的深度、广度不够;学生的需求与助教要求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如何改进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
性等。因此,要面向全校高年级本科生进行遴选,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前提下,培养部门应根据课程实践方案需要确定录用计划,优选品学兼优、善于交流、热爱工作的学员。
        其次,对学员进行前期周密培训,这是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学员是由高年级或同年级学生担任,他们从未受过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培养部门要做好“辅线育人”学员有关教学管理的基础性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教师要制订“辅线育人”学员参与实践教学的工作方案,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发布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要求,如专题的主旨、形式,经典阅读书目,研讨的开展与记录、评价学生参与实践等。山西工商学院在实践中,一是创建了教学管理助理的工作,便于及时发布工作动态、交流学习、分享心得;二是学员参与课程实践仅在公选课“山西故事”、某位指导教师的基础课中,在指导教师带队的课外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中;三是定期开展线下研讨,围绕网络课程学习中的困惑,结合经典案例讨论定量、定性与混合式研究方法,这样“混合式”培育方式,能尽可能地拓宽学员的知识、思维,鼓励学员寻生活中的真问题、阐述观点,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员的文字表达能力,为学员参与课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