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袁隆平院士辞世演讲稿5篇
缅怀袁隆平院士辞世演讲稿(篇1)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在今天的座谈会上发言。
  前不久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让我等痛心。然,斯人已逝,如今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我们新一代青年汲前辈精神,接力奋斗。所以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致敬袁老学习精神,终生求知再创新功。
  古湍飞瀑,终生求知让我们能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永攀高峰。
耄耋之年的袁老仍在攻关超级稻研究,并愿为了其推广到全世界而练习英语。在我看来,这不只体现了袁老心中有大爱,更体现出他对专业知识储备要求之高。或许在座的各位想问:“英语与袁老专业有什么关系?”其实,相关领域的研究会推进所属专业学习。就像意大利画家达芬
奇为摸清人体每块肌肉去解剖尸体,终成美术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而这类学习好比瀑布,瀑布飞流而下,冲击力形成的,不是独独一个小而深的坑,而是一大片的湖泊。故终生求知,精研自己专业同时学习相关领域,终会让我们在专业上有所突破。
致敬袁隆平  静水流深,终生求知让我们修身炼心,成就更好的自己。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工作虽繁忙,但袁老也会在闲暇时练习小提琴。这类兴趣爱好看似对工作无益,但它有修身养性、丰盈自己之效。就像雷海为,在送快递之余诵诗吟词,以诗词滋润生活,用才情充盈灵魂。这好比溪流,虽无惊涛骇浪之澎湃,但于无形中滋润了它身下的土地。故终生求知,在学习工作中到乐趣,提升自己人生高度,这何尝不是种修行?
  水到渠成,我们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当秉前辈学习精神,再创新辉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袁老用切身行动告诉我们: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我们也应收下前辈之“水”,于心田修渠,让终生求知之水长流,进而提高自我修养。甚至能像袁老一样,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事业增一点光、发一份热;充分利用这本该学习的年龄,练好本领、将自己火热的青春投入无限的进步中。
袁老之风,如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希望在座各位,饮源头水,以学为舟,把握青春,承前辈事业,再创不世之功!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缅怀袁隆平院士辞世演讲稿(篇2)
大家好!
  第一次了解袁隆平爷爷是在学校楼道的宣传展板上。当时,还没有太多印象,只是觉得他和其他的科学家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次见袁隆平爷爷,是在国庆70周年阅兵典礼前,袁隆平爷爷要去参加颁奖典礼的一个视频,第一眼看见他时,只觉得他是一位瘦瘦弱弱的、脸上爬满了皱纹的老人,根本看不出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不知道的还会以为他就是平常百姓。他穿上平时不怎么穿的西服(这还是因为他经常出席各种场合,大家劝他买件好点的西装,他才花800元买了件打折的西装。)出席。他因为经常在田里跟泥土打交道,根本穿不着西服。他笑着说:“要去参加颁奖典礼,穿西服打领带得庄重一点。”他身上那股朴实劲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内心。
身价过亿的袁爷爷,心里装的,都是温饱天下的大事,对于个人的穿戴,却是如此不在意。
前几天我又看了一段视频,视频里记者问袁爷爷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爷爷笑着说,他现在最关心的当然还是杂交水稻。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有其他更好的追求。袁隆平爷爷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其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爷爷一生躬耕于稻田,不辞辛苦地研究着杂交水稻,1960年一场自然灾害饿死了好多人,袁爷爷亲眼目睹了当年的饥荒,他下定决心研究水稻,让老百姓不再挨饿。经过多年的研究,1974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在全国大规模推广,但他没有停下研究水稻的脚步,一直在不断地研究更新,直到今天他还在带领他的团队研究着杂交水稻。
妈妈说,我们肯定也吃过袁爷爷研究种植出来的稻米,没有他,好多人还饿肚子呢!这更增加了我对袁爷爷的敬佩。
  可他,就在5月22日当天,离我们而去了。
湖南长沙当地的众自发前去殡仪馆哀悼,看直播画面里,医院门前,淅沥的小雨挡不住人们缅怀的脚步,当载着袁老先生遗体的车出现时,众围堵着车辆,不舍离开,人中一声声“袁爷爷,一路走好!”此起彼伏,让屏幕前的我也泪流满面,不禁哽咽。
各地网友们以订购鲜花,派人代劳送到殡仪馆,门口花海一般,前去吊唁的人们络绎不绝。同学们,你们觉得,你们能用什么行动来纪念或者告慰袁爷爷呢?
对!好好学习,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希望每位坐在餐桌前的你,能想起国士无双——袁隆平。从此,碗中有米,心中有您!
谢谢大家!
缅怀袁隆平院士辞世演讲稿(篇3)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
20世纪90年代曾有美国专家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隆平为此拍案而起:高科技养活中国人,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为此,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拿着放大镜在稻田间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一遍又一遍地种植、实验、改良,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袁隆平爷爷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梦中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自己和助手在稻穗下乘凉,非常高兴。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果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5亿人。在他看来,提高粮食产量,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不仅是他自己的梦想,更是全人类的梦想。
遗憾的是,袁爷爷的故事定格在了2021年5月22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袁隆平爷爷一生把人民的粮食问题放在心上,不断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我相信你们会记得袁爷
爷的梦想,铭记他的付出,好好吃饭,坚决不浪费一粒粮食!会立志以袁爷爷为榜样,不断进取、勇于探索,长大去实现袁爷爷的“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梦。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誉满全球的大师,一直以来坚持亲自带博士,坚持定期组织课题组研讨和会议,坚持亲自给研究员、普通学生等讲解最新的前沿科技。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