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5篇
在科研方面,袁隆平是一个非常认真严谨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豁达幽默的人。你知道你从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中学到了什么吗?我们来看5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文章。欢迎咨询他们!
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
俗话说,人以食为先。生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他们从未停止过对食物的渴望。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不吃就饿。足以体现食物对人的重要性。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个世纪,灾难来了,饥荒严重,人民生活受到严峻考验。一个忧国忧民、渴望生存的博学之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长研究之路。他是杂交水稻——袁隆平的伟大父亲。
黑瘦,颧骨突出。蓝的丝绸被染成了白雪的颜。手掌宽且粗糙。穿着便衣。话不多。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普通农民一样单纯。他还笑着说,不管怎么打扮都是农民。
与其他坐在室内享受国家补贴的院士不同,袁隆平是一个一辈子在田间劳作的农民。
袁隆平坚韧执着。在探索杂交水稻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太多的困难和失败,但他从未放弃。他博爱,胸怀宽厚,对全民慈悲,会用自己的身体赴汤蹈火。研究不成功的时候,袁隆平在田间寻一株自然变异的雄性不育株,头上顶着毒阳,脚上泥泞。
他用粗糙的手抚着稻穗,向深邃的黑土地倾诉着自己的梦想。
20世纪70年代,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幅增加,受到全国无数农民的赞誉。此后,杂交水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在世界各国引进和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中国和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成功的原因值得深思和探索。袁老说,他相信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研究杂交水稻几十年了;第三,基于对遗传学的深刻理解,《灵感——》论证了鹤立鸡的水稻植株是“天然杂交水稻”;第四,Chance ——发现了一种雄花花药不开裂且具有特殊性状的植物。他有所有这些优点,所以他成功了。这四点中,最有价值的是“汗”。谁能坚持一辈子在田里度过?如果是几个月,也许有人能坚持,如果是几十年,他们害怕。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袁隆平。
袁隆平敬业敬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没多久就起床离开了。"稻子已经长好了,要去田里了。"就是这么简单的文字,充满了对名利的漠视和对行业的不懈探索。怎么能不被感动?现在的人都被社会浮华弄得失去了眼睛,灵魂蒙上了灰尘,空虚而贫穷。袁隆平成功的道理和我们能不能成功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希望成功,但总是不愿意付出,擦肩而过得不到。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而且做到了极致。毫不夸张地说,他拯救了世界。
"我一生的追求是让每个人都远离饥饿。"
——.这是他一生的心思。
这位老人现在已经过了七十岁。他依然用生命的烛光照亮世界,关注农业,把一生献给全世界。在他身上,他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欣欣向荣、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探索精神,博爱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他用自己的智慧养活了世界上亿人!
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2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3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袁隆平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袁隆平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但袁隆平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
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平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平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4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 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20__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 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 当年的学生回忆说, 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 天然杂交稻 ,鹤立鸡,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 大水稻 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 雄性不育系 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 _ 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_ 开始不久, 白专典型 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 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 被 彻底砸烂 ,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 牛棚 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 水稻雄性不育 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 社队来社队去 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 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 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 假禾 ,很可能就是他们要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 野败 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 野败 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 野败 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 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 山头 , 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 野败 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 南优2号 。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 赶花粉 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热?吭?20%以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