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答课文隐含的重要问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三大改造》一课为例
作者:邹晓杭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3年第1期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三大改造》一课为例
    安徽蚌埠市第五中学( 233000)  邹晓杭
    人教版新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是《三大改造》可能是出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虑,主要讲了对农业改造的基本原因,三大改造的过程、方式,对三大改造进行了评价,而对三大改造的根本原因却丝毫没有提及。这是教材中隐含的重要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改造的根本原因,让学生对三大改造形成较完整的概念,以利于学生正确评价三大改造。由于这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不适合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所以,我在第四课讲完时特意留下一小段时间做了如下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习三大改造做好铺垫。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巩固政权的斗争,如抗美援朝、。有同学以为‘下面就可以讲建设社会主义了’,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还没建立起来,如何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
呢?”“我们下节课就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老师有个问题,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回去想办法答案: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哪?下节课告诉老师好吗?”下课铃在学生回答“好!”时清脆地响起来。
    要上三大改造的内容了,不知学生准备得如何?我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个应急预备措施。预备铃响后,我走进班级,立刻就看到很多学生手里拿着大大小小的纸条,有个学生甚至还大声提醒我:“老师,别忘了提问上节课留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哪位同学有了答案?”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有的孩子还欠着身举手对我喊:“老师,叫我,叫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请每大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陈述他们的答案。“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这些知识的?”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特意表现出对他们获取知识途径的兴趣,班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说查《辞海》,有的说用百度搜索,有的说用google查会更快。
    “那有谁知道生产资料主要是哪些东西?我知道大家的政治课里没有这个内容。”然后我微笑着提问,有的学生直接摇头,有些学生却依然很兴奋,并举起了手。我请了其中一位学生,他说:“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原材料等都是生产资料。”班里开始有了掌声,随后掌声越来越大。“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是白主学习的好办法,这几位举手的同学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我借势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让我们来看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哪里。”通过我的引导以及与学生的讨论,我们知道了生产资料基本公有和生产资料基本私有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至此,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正确的了解,而且经过推理还得出只有把生产资料改变成基本公有为主,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算建立起来的结论。这为后面的《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一课中“特区姓‘社’不姓‘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以前学过的‘’那部分内容,想想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之前,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领域,生产资料是私有还是公有为主?”看了课文后学生纷纷回答:“以私人占有为主。”我紧接着提出:“所以,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把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改变成公有制,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不对?”“对!”全班齐声回答。
    到此为止,没用几分钟,我通过教学设计,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解答了“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的问题,为顺利学习三大改造的过程、方式,引导学生推断出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正确评价三大改造,最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教材走的是按专题编写的道路,每课的编写也减少了内容,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形式,比如在课文中穿插彩图片,有活动与探究的专区等,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与此同时,一些重大问题的背景、原因也被删去。通过上这一课,我有很多感触。首先,作为一线
历史教师,应尽快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尽快具备站在一定高度把握教材的能力,引领学生发现课文中重要的隐含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就教材讲教材,更不能等学生发现教材隐含的问题发问了,教师还毫无准备。其次,在发现、解决课文中隐含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提高了。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勤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和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也会使学生更喜欢老师和老师的课,这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进师生情感。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