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前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探索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国民经济恢复
(1)时间:1949—1952年。
(2)背景
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
②国民政府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3)完成: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
(4)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
①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时间:1956年9月。
(3)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地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评价: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众要求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2)“”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特点
a.: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②危害:违背了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导致国民经济建设出现混乱,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成效
①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基本完成。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1)“”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三、“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原因: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动乱并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文化大革命”十年,国民收入损失约5 000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恢复和调整,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
(2)1975年,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好转。
[教材拓展] 统购统销
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
2.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
►探究1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
史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史料二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这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解读]
(1)史料一论述了“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并表明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2)史料二阐述了过渡时期任务艰巨,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实现。同时说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
[试答]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形成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二者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两者齐头并进,同时进行;相互促进,互相补充。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
(1)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同时,在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比较容易顺利地运行。这也是我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客观条件。
(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成就,对我国经济体
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探究2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思考]些问题?
史料一、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如史料[解读]一体现了“”的高指标的特点,史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问题: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冒进倾向;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试答]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共产主义),要求扩大集体化规模,实行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历史因素
古代中国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主观
因素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领导
因素
党中央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体制
因素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国际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因素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以增强自身实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