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2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目标
◆明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了解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懂得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知道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能够列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能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懂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
◆能够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辛探索。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巨大历史意义,以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中依然体现社会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进而拥护党的领导,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 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公共参与: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法治精神: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
教学重难点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
我国社会主义探索中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本,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革命分为两个步骤,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社会主义革命是必然趋势。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949年-1956年)
多媒体播放《大业奠基》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说出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总路线和总任务。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化三改,一化即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和“三改”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知识拓展】从改造前性质、改造方式、改造后性质了解三大改造
议一议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议一议“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我国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材料一:在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控制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产业部门。  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坚强的依靠力量和重要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私营工商业同国营经济的联系,使之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国家监督和管理,为以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材料三:土改后的农业经济仍然是小农经济性质,个体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工具不足,资金短缺。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就不能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也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东欧出现一批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有了新的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进行讨论,到相应答案,教师总结。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议一议 结合材料说说社会主义改造有哪些历史意义?
材料一 到1956年底,加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农村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10.4万余个,社(组)员达到603.9万余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91.7%,全国基本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业中占产值99.6%、占职工总数99%的企业已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个体和私营商业总户数的82.2%、从业人员的85.1%转变为国营或公私合营等。在中国大陆基本上铲除了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材料二 改造完成后,我国钢产量比1952年增长296%,发电量增长166%,煤炭增长96%,原油增长235%,棉布增长32%。
材料三 图片《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联欢》
学生选择其中一则材料或图片探究讨论,教师点评总结。
3、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重大意义
(1)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3)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956年-1978年)
议一议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和国家又面临哪些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
材料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
1、新的历史课题: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提出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前五个关系主要是讨论经济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党的八大方针制定奠定了理论
基础。
    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围绕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个中心内容,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作了深入全面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思想。
中共八大 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议一议 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材料 土改后的农业经济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性质。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农业生产还靠牛耕地,没有机械和水利设施。亩产几十斤,粮食总产量只有2亿多吨。落后的农业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
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矛盾,教师总结知识。
多媒体展示 图片一:服装以耐磨耐脏的蓝灰布料为主,这使那时的中国仿佛淹没在一片蓝灰的海洋中。 图片二 当时农村人们的文化生活匮乏,几乎是一片空白。人们在劳作之余,唯一能享受到的便是一场露天电影。
学生思考回答第二个矛盾,教师总结知识。
2、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议一议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历史课本的知识说一说。
多媒体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代表性成就图片
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通过成就的展示让学生来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4.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