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二、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结合教材以及历史地图,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苏联发展的脉络
2、史料实证:到相关图片和史料论证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3、历史解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
4、唯物史观:对历史史实的学习和把握,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5、家国情怀:总结苏联改革的启示,展示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自信心、自豪感
三、重难点
1、重点: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
2、难点:苏联模式的利弊;中国特社会主义。
四、导入:《苏联解体》视频
五、新课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和,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也没有改观;政治上存在高度集权;思想上存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时间1953—1964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3)内容
①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
②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③农业方面: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④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
工资等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4)结果:这些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材料  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5)评价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仍然失调严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斯大林体制的守墓人: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时间:1964—1982
(2)内容:
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仍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的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摘编自《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
(3)评价:
工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效果有限70年代下半期与美国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80年代经济全面滑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1991
  生活在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难以控制的少数民族,由于遭遇到与美国大萧条一样严重的经济危机,他们的敌意增加了。由于效率低下的企业被迫削减工资额,甚至关闭,失业率急剧上升。社会贫困加剧了种族骚乱和冲突……这些不断上升的问题对戈尔巴乔夫来说实在是太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背景
经济:经济困难日益严重,特别是粮食和生活用品短缺;
政治: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交织引发政治危机;
思想:政治腐败与经济危机加上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引发了科学社会主义信仰的普遍性动摇。
(3)内容: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工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
(4)拓展补充:三次改革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都失败了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见成效;
败因不同:前两者都是没有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只是局部调整;后者从根本上变革了斯大林体制,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4、苏联解体
材料:1990年3月召开会议,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民族原因: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题;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以非军事手段颠覆别国政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包括文化入侵、经济渗透、思想同化等一切非军事手段。
(2)过程
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②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③1991年8月19日,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很快失败。④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26日,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1)背景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方式
东欧各国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进行改革。
(3)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1948年脱离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的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改组后的党中央通过了《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
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宣布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质是要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波兰:措施: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1956-1960年“一五”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措施:实施“新经济体制”,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民主德国: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东欧剧变
(1)背景①根源: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②内部: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③外部: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④思想: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