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时空坐标]
[单元概述]
从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一穷二白三大改造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2.认识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2.从家国情怀角度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3.从历史阐释角度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4.了解一五计划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对应学生用书P125)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建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
背景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主要内容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意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2.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特别提醒] 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人员组成图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2)打倒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第一次建交热潮: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5.日内瓦会议:1954年,瑞士。
6.万隆会议
[特别提醒] 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
(1)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性因素。
(2)国际形势的变化。
(3)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4)综合国力的变化。
问题探究1:求同存异中的各指什么?
提示:(1),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指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
时间:1953~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
方式: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全行业公私合营。
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知识点拨]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
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一届人大
时间:1954年。
地点:北京。
主要议题:制定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