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州    市    金    领    技    工  学    校
教案本
教师姓名:      林美琪         
授课班级:        19级中技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教    案
编号:                              版本:                      流水号:
科 目
历史
班 级
19级中技
授课日期
第五、六周
课 题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课  时
2
授课方式
视频、互动答疑、讲授、云班课教学
辅助教具
云班课APP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和掌握“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2、(1方式及结果等基本史实;
(2)掌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方式、创举及结果等基本史实。
3掌握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意义、不足等基本史实
作业布置
测试(20道选择题)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重 点
(1)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三大改造的形式、意义
难 点
(1)“一五计划”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2)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  学  回  顾
授课教师:                      审阅签名:
提交日期:                      审阅日期: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与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微课教学
学生自学
20min
导入3min
合作探究
5min
问题探究
5min
问题探究3min
情感升华3min
材料探究
5min
自主学习
10min
【预习生疑】
云班课App自学微课 《三大改造》和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以独立的姿态昂首于世界东方。然而,面对西方国家的强大,新中国在建国后也在积极寻求着经济的起步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二、新课讲授
师:指导学生阅读图表及“材料研读”,思考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后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材料二:
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问题探究: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我国工业化水平低,基础薄弱。
【过渡】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师: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播放视频】五年计划——必由之路
生:背景、时间、目的、基本任务
【问题探究】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材料一:
周恩来时明确指出: 既然我们还不能制造一辆坦克、一架飞机、一门高级大炮和一辆汽车, 那我们的国防力量怎么能算强大呢?我们要自己生产这些东西, 就要搞重工业。——王骏《与中国工业化》
材料二: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三  由于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苏联只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跑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
材料四:1949 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以上, 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因为我国没有重工业, 许多轻工业的机器,不能制造! 因为没有重工业… 过去在我国农业中就几乎完全不使用机器, 也很少使用化学肥料。
——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
生:①要缩小与大国强国之间的差距。②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国防才能强大。③学习苏联经验
【比一比,说一说】
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代表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何意义呢?
生:“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等都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一五计划后,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问题探究】中国工业化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1953年,曾亲笔写信祝贺他(李绍奎)创造了快速炼钢新纪录。李绍奎和千百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者们的热情来自哪里?这位炼钢工人常说的一句话透露了答案:给自己干活,难道还能偷懒吗?”     
——《复兴之路》解说词
生: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时事链接】——火神山医院
3.4万平米1000多个床位的火神山医院10天内建成;3万平米的雷神山医院12天完成,这样的效率除了中国 ,还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
  是什么能让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做到抗疫关键时刻街道空无一人,没有,没有抢夺,全民安心留在家中一个月?这就是中国 ,这就是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过渡】
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依法实行的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要素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提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什么时候?
生: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其含义就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三大改造中的“三”是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指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合作化
① 背景
我们之前学过在1952年,我们国家完成了一次。请问同学们那次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有什么成果呢?无疑是成功的,农民们分到了土地,我们国家的土地从地主私有变成了广大的农民众私有。
这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老师请大家做一道数学题,老师给出的数据,都是当时真实的数据。
已知3亿人,要分7亿亩土地和 297万头耕畜,求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7÷3≈2.3(亩)297 0000 ÷3 0000 0000 ≈ 0.001(头/人)1 ÷ 0.001 = 1000 (人)
答:人均可分得耕地2.3亩,约1000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说明大家虽然分到了地,但是耕畜等生产工具短缺,生产效率不高。
再请大家阅读以下老师给的材料,结合课本,出我们当时农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材料一:农村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通过阅读材料及刚才的计算题,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的状况是这样的
A.农民通过分得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B.分散性:分散经营,缺乏资金、生产工具;C.脆弱性:难以抵御自然灾害,无法合理使用耕地
通过这些背景我们可以看出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更好地发展农业A.国家层面: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个人层面: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展示图片《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所以我们要进行农业合作化,也就是农业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方式
那么具体要采取怎么样的方式进行改造呢?其实就是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过程
农民们有进行互助合作的需求,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农村合作化开始时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的方式进行逐步推广。
这样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A.农业互助组(此时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是私有)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此时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归自己,但是使用权归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此时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与使用权就都归合作社所有)
④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社的高潮,到了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就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我们可以看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也就是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的一个过程。
(2)手工业合作化
在农业合作化的影响下,手工业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拉开了帷幕。
材料一: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真是:“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
背景:农业合作化影响推动
方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接见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老艺人。
我们可以看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相似,都是以合作化的方式将生产资料由私有转为公有。
(3)公私合营
除了农业、手工业之外,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资本主义工商业。针对这方面国家又该如何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
①背景、原因
A.背景: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度遭受困难,人民政府通过调整工商业,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渡过难过获得发展。
B.必要性: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利益,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进行多次斗争。
C.可能性:国民经济恢复,国营经济力量增强。
D.目的: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②过程、方法
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的过程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不能直接对他们进行财产没收,显然有失公允。可不没收,他们又存在剥削,显然与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不相吻合。所以我们国家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法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公私合营】:“公”指的是国家,“私”只得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过程:第一阶段:1954年起  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第二阶段:1956年初  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
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如果直接将企业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一定会有抵触心理。所以我们国家采取了赎买的政策。
【赎买政策】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支付10年,每年5%的定息。举个例子,比如一家企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时的资本是300万,那么国家每年支付给他300×5%=15万,那么10年他可以获得150万。这就相当于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这一方式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通过同仁堂案例,展示公私合营后的良好效果
【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意义:A.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C.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也存在些许不足,我们总结为“三过”: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