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晓平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1.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2.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过程与方法
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建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组织小组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以其讨论成果在班级交流,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文化大革命长时间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的机遇。
【重难点突破】
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课程工具】
图片史料、文字材料摘录、PPT课件
【课时】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
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如果是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又会给中国共产党打多少分?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一)背景(1949—1952)
1.政治上:巩固新生政权
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开展(1950—1952底)(强调: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还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
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
2.经济上: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最主要)
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何时制定?1953年
指导方针是什么?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内容是什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
有何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实质如何: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整个过渡时期的估计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预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建国初期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约需18年的时间。应当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这一过渡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是有一定准备的。
过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三)一五计划(1953——1957年)
制定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何时开始何时结束?1953-1957年
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有何成就?
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②四大标志工程: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有何意义?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②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③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源: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
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的问题:三大改造也存在一些缺点,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学习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
因为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一: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有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二    1955年7月,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万个。……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
【学习思考】:三大改造给我们留下了那些不足?
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过渡:为什么说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年)
材料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谁胜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阅读以上材料,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
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
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③提出了全党全国人民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明确了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中共八大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下列两幅新闻图片所报道的事实,哪项是虚假的?当时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出现“”运动,“左”倾思想严重泛滥
2、挫折(“”和人民公社化)
(1)为何发动?
①客观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
②主观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凡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就要受挫折。现在没有蔬菜吃,副食品、日用百货严重不足,就是因为我们脱离了客观规律,……搞经济建设我们还是小孩,无经验,同地球作战,战略战术我们还不熟,要正面承认这些缺点和错误。
——《建国以来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34页(2)主要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有何影响?
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经济困难。
3、十年建设成就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十年动乱”时期,国民经济陷入何种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哪些整顿措施?效果如何?
1、局面:
经济建设大混乱
2、整顿:
197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
说明: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
1975: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
说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全面整顿取得的成绩使广大人民众受到鼓舞,他们又重新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但随着再次被打倒,全面整顿被迫中断。
3、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
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
上述材料又说明了什么?
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学习思考】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概况:
(1)1966:动乱全面开始——经济建设大混乱
(2)197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家经济工作出现起
(3)1975:全面整顿——经济好转复苏
后果:
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20世纪50-70年代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保持社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小结】
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