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案
➊教学目标
二、学会分析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列举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和意义。
三、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外交成就和新中国逐步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史实。
四、认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探索有中国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与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五、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➋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二、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深远历史意义
➌教学过程设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准备工作
(1)1949年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和政策基础
注:对人民内部要民主,对反动派要专政,两者相互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制(仅作了解)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②内容
A、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为主席)
B、通过《共同纲领》: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
③意义:《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并进行开国大典
4、历史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1)农业:
①时间:1950—1952年
②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③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2)工商业
①在大城市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②没收官僚资本,确立国营企业主导地位
(3)交通运输业:恢复因战争破坏的交通运输业(铁路)
2、军事上
(1)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在大陆残余势力(华南、西南),同时剿匪镇反
(2)抗美援朝战争
①时间:1950—1953年
②背景
A、二战结束后,在冷战背景下,朝鲜半岛于1948年以三八线为界分裂为朝鲜和韩国两个政权
B、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韩国一路溃败,美国组建联合国军武装干涉(仁川登陆)
C、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界(鸭绿江、图们江);派美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
D、1950年10月,应朝鲜请求,中国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彭德怀任司令员
③经过
A、通过五次战役(长津湖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方被迫同意谈判
B、双方边打边谈(上甘岭战役),于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④意义:涌现了无数战斗英雄(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3、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新中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①内容
A、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
C、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方
②表现
A、出现了第一次与新中国建交高潮(主要为社会主义国家)
B、1949年末到1950年初访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获得了苏联经济援
助,推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巩固了中苏两国友谊,加强了新中国国防安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正式确立:1954年中印、中缅双方正式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③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④历史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
(3)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地点:1954年/瑞士日内瓦
②内容
A、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注:印度支那联邦指老挝、柬埔寨、越南三国;近代被法国殖民,二战期间又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法国欲恢复对印度支那联邦的统治,但当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于是双方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印度支那战争(仅作了解)
B、周恩来提出六点建议
C、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宣言》
③意义: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
(4)万隆/亚非会议
①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万隆
②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③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遭遇相同、目标相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④意义:培养了万隆精神;加强了同亚非各国联系;出现了第二次建交高潮(主要为亚非国家)
三、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经济上:过渡时期总路线
(1)含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化三改、两翼齐飞)
(2)内容: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工业建设
A、重工业部门相继建立(鞍钢、长春一汽),主要以国防军事为主,集中在东北地区
B、交通运输业获得发展(宝成铁路、武汉长江大桥)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农业: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赎买政策实行公私合营,利润四马分肥
注:公私合营(企业所有权归国家,经营权归国家和个人);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资本家股息红利)
补充:三大改造的实质为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历史意义
①工业建设: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尤其是重工业);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东北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②三大改造:小农经济彻底解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补充知识(仅作了解)
①一五计划为何优先发展重工业
A、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工业化基础
B、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业,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C、苏联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建设有借鉴作用
②一五计划为何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对象
A、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煤铁资源
B、东北自近代以来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交通运输网较完善
C、邻近苏联,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2、政治上:三大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该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历史意义: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确立标志: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
②政治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③具体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④历史意义: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注:我国主要的民主党派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致公党、九三学社(仅作了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确立过程: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1954年写入宪法
②主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宪法规定内行使自治权
注: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仅作了解)
③历史意义: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发展
3、补充:思想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➍当堂练习
1.自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我国共召开了两次国家级别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政务院分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464人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4703人。对这些劳模和先进生产者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B.立足制度建设和众动员
C.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D.开展大规模除旧布新运动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范盛利改进了39种工具,创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体现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
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
3.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政协章程指出,“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共559人,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员150人,占26.84%,党外人士409人,占73.16%。这次会议(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B.事实上代行了全国人大的职权
C.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正式确立 D.落实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4.1950年,国家颁布《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发明人可以在发明权和专利权中选择其一:发明权归公有,国家给予发明人适当荣誉和物质奖励,国内任何单位 个人都可免费使用;专利权归私有,享有一定期限的独占实施权。该条例( )
A.适应了计划经济体制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促进了农业快速发展 D.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5.1956年,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对这段讲话的意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提醒人们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的危险
B.强调中共须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理性思考
C.重申了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全方位外交方针
D.告知全党中国外交关系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答案:AAADB
➎板书设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