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能够概括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政治、外交、经济等各方面措施。
3、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新中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各项措施的必要性和对新中国的意义。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及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政权巩固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难点: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概念导入,中国现代史的含义和时间段
介绍本课学习是过渡阶段,主要有两大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1、阅读教材到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代表、地点、内容。教师重点讲解政协会议代表的广泛性和《共同纲领》的性质。
2、播放开国大典实录视频
3、讨论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教师过渡:新中国成立了,举国欢庆的同时,人民也深深的苦恼,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迅速浏览教材到新中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41949-1952巩固阶段
①经济领域补充以下图片
②军事领域播放抗美援朝视频史料,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知道抗美援朝始末。
设问:有人说抗美援朝是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它错过了解放台湾的时机,你怎么看?
③外交方面,此部分只讲授建国初的三大外交方针,属于概念教学,教师讲授为主。
设问:为什么要“一边倒”?
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国际背景,把政策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思考,理解此政策的必要性。
④民主政治,此部分需要学生将前一目的知识进行延伸,有一定难度,教师加以引导,得出法制建设和民主制度两方面的成就。
教师总结: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全国大部分地区解放,政局稳定,民主政治初步确立,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接下来我们的任务便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51956-1956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此部分概念较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突出强调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中共的创造性政策和人民对于三大改造的热情支持。
6、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向步入世界外交
此部分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教师补充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智慧,学生深刻体会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及外交智慧。
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尤其是时间段的划分和阶段特征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总结导入,带入情境
时空概念的运用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感悟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培养学生概况能力
图片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建国初经济状况
视频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通过设问,学生得出抗美援朝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