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指导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
(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
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
(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
农业 | 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
手工业 | 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资本主义工商业 |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
(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
1.初期成功探索
背景 | 表现 | 内容 | 意义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 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 阐述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 | 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 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 |
2.探索失误
(1)表现:1958年,“”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新修铁路约八千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表现
(1)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2)1971年以后,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了起。
(3)1975年,的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2.影响
(1)“”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让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以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集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及其特征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特征:政治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