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本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素养
【教材分析】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新编版本内容,逻辑更清晰,内容更系统全面,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标志,它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这一课学好了,会给以后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新中国的成立部分学生对此知识点较为熟悉,而关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和新政权性质的过渡部分较为陌生,相关知识点概念把握不准确、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概况归纳能力差,对史实分析不透。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讲述中国现代史的历史跨度,引导学生认识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作用。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新政权的建立---新政权的巩固---新政权的过渡,逐一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过程说明】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着重讲解土改运动和建国初期城市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
【学习目标】
1、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内容
2、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了解开国大典的过程。
3、理解和国民经济的调整的重要意义。
4、了解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5、理解三大改造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和国民经济的调整以及三大改造
【学习难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导入新课。让学生从纪录片真实的场面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那么中国人民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新中国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又是怎样巩固新生的政权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前言部分进行思考,导入新课。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代表、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662人出席了会议。
提问: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那么它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呢?我们一起先来了解这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略)
老师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型国家的构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学生回答(略)
老师归纳:《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的新中国要实现民主政治,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2)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张澜、高岗等为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政治协商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新中国的成立
阅读材料请思考: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副主席)中,中共成员4名,民主党派3人。这三人及当时的身份分别是:宋庆龄(民革成员)、李济深(民革成员)、张澜(民盟成员)。
提问: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特点: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占有近一半比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性质:第一届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党派组成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政府。
开国大典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1、概况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这一天成为我国的国庆节
2、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本国封建势力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
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对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师过渡语
1949年开国大典之日,……广场上万众欢腾,的表情却始终凝重,此刻的心情按他自己说是“又愉快又不愉快”。
后来解释: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
在欢庆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序幕。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面对经济上如此局面,党中央领导人采取了什么措施巩固新生的政权呢?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政治上:镇压反革命。
经济上:土地革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军事上:抗美援朝。
外交上:建国初期的外交
本课我们将重点探讨经济上:土地革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一).土地革命
【合作探究】土地革命的背景:幻灯片展示一系列相关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根据材料探讨土地革命的背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1.土地革命的背景:
(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2)农村土地结构不合理
(3)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4)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需求进行、获得土地
2.土地革命的概况
1)时间:1950年—1952年底
2)地区:新解放区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4)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分析: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一:
   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
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材料三: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