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 26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位于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是第九单元的开篇之课,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上一节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的必要条件,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则为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揭开了历史序幕。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和第16课,初中对这一部分已有详细地学习。本课共有四个子目,相对完整地呈现出了1949 年至1957年中国历史的概貌,但每一个子目的知识点比较分散,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领域,范围广、内容多。
此外,本课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暗线引领,“时空观念”清晰明了,“史料实证”显著突出,“历史解释”权威可信,“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将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学习者分析
【知识水平方面】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教科书已有所涉及,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都是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内容。并且在庆祝建党百年、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中,关于这段历史的书籍、影片较多,学生对这段历史耳濡目染。但是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专有名词一知半解;另外本课将初中课本中5课的相关内容浓缩为一个课时,容量大——知识点多且分散、历史概念众多、并且教材中出现的材料多,难以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让学生完全掌握;加之学生已有知识碎片化,无法构建整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可以构建合理的框架体系,让学生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基于课标要求有选择的使用材料;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性、史实性的知识不作过多处理。
【思维特征方面】
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初中有明显提高。但是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材料分析能力仍有所欠缺,看待问题时难免会以偏概全。因此,授课中要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知体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更能符合高中学段的特征。对于较为陌生、抽象的内容,可以借助文字材料、图片或者是影像资料,把难度较大的问题更直观、更具体地展示给学生,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逐步实现“知识体系化、概念清晰化”,帮助学生完成历史学习思维方式由初中到高中的转变。
3.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阅读教材、对比、解读漫画,能准确写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任务和纲领性文件;明确说出当时的国家性质不是社会主义性质;复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预习任务)及教师进一步讲解,能列举出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并可以说明上述举措对想社会主义过渡的作用。
3.在材料分析、图表解读的基础上,加之教师的解读,能论述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概述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之间的关系。
  4.基于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尝试说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难点】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5.学习评价设计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 1
呈现不完整的时间轴(1945-1978)
并要求学生回顾所学进行完善。
待学生回答后,结合单元导言简要说明1949-1978年的时代划分;
点出本堂课学习内容所在时期(是伟大七年),导入本课,提出问题,这一时期发生了哪些事情?
学生活动1
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补充1945-1949年中重要的历史事件
完善时间轴,并将教材翻至第九单元的单元导言页,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学生认真倾听、思考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时间轴的梳理,能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且也可以回顾到上节课的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解说,点明本课学习所在的时期1949-1956,有利于学生对时间的把握;同时,也引出本课的主题,进而导入本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开国:过渡的前提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2
(一)筹建
教师呈现出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知识梳理表,请学生补充完整。出示《共同纲领》中关于国家性质的表述,提问当时的国家性质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性质?
待学生回答后,出示在《新民主主义论》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特征的概括,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情况的简要分析,得出结论。  讲述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呈现两幅漫画
请学生赏析,并结合教材第一子目最后一段的内容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学生作答后,进一步解读、点拨(意义:国内、国外;现实、深远)。
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但我们我们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正如在1940年所说,
因此,当时中国是从新民主主义走入社会主义的,而新中国的成立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但是建国初期时所面临国、内外的形势不容乐观。 我们先来看当时的国外形势。出示地图、时间轴以及材料,分析建国初期的国外形势。
[材料]“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1949年10月3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第4版刊
  衔接语:在此背景下,我们又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改变现状,巩固新生政权呢?
学生活动 2
根据预习,补充基础知识,在教材中做好标注
思考问题,结合已有知识基础,能简单地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情况
认真观看漫画内容、关注漫画的细节,结合教材内容尝试回答问题
认真倾听、做好标注
学生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能够得知当时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通过材料可知,中国当时在政治上被孤立
活动意图说明:用表格梳理部分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国家性质做简要介绍,便于后期学生理解“过渡”的含义;通过漫画赏析并结合教材来分析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能够让学生学会读图,将图中细节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同时也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借助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巩固政权措施。
环节三:【新课讲授】二、固权:过渡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