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马克思主义中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思想的产生,认识到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知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过程与方法:比较分析,区分思想、个人的思想、晚年的错误三者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及其伟大思想的认识,感受到思想的伟大,能下正确认识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区分思想、个人的思想、晚年的错误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板书设计】第23 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 十月革命,李大钊:开始传播;新文化运动中后期:进一步传播
2、 :马克思主义者
3、 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 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 发端——初步形成——成熟——发展
2、 评价
【教学流程】
导课:近代以来,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走什么路才能在世界风云变幻的舞台上有立足之地?所以在西学东渐之风的吹拂下,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下的
洋务运动;目标是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最终确立了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一次次的实践与探索却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终极目标,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历史性的坚定了先进的的中国人从以西学为师至以俄为师的选择。于是,应时代而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教学过程:
思想的科学含义:
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2)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思想的形成的背景
    现实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从“阿芙乐尔”号打出了一发空弹,发出了向冬宫进攻的信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
    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
    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组织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
个人因素: 思想先进,较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实际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
结论: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2、代表人物
      李大钊: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代表作:《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3、传播意义:
①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革命方向。
②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发端):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①背景:1、在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蒋介石与汪精卫篡夺
革命领导权、破坏革命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使中国革命重大损失。
21924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在这场大革命中,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对农民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论点:一种以陈独秀为代表,压制工人农民运动,特别是压制农民运动(受教条主义影响,因为马克思、列宁等没有谈论过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这也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认为农民运动重要。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强调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②主要著作:1925年冬到1927年春,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
为了了解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专门到湖南农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察,写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说:“……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其结果,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报告还提出要“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没有农民,就没有中国革命。
③内容: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④意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问题1:把农民的问题摆在一个空前的高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没有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教条出发,而是从中国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没有涉及到的。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也是思想的萌芽。
在这一时期,从毛泽江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可以看出,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最初成果,标志着思想的萌芽。
(二)产生和形成: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斗争时期)(1927-1937年)
①背景: 国民革命失败后,率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材料:“......妨碍红军发展的两个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
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他有他一贯的游击观念,这一路线与中央的路线不同。
......他对红军的发展,则完全是游击战争的观念。这一问题必须要根本解决。”
思考:材料的含义?(指责)
这则材料反映的背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把秋收起义队伍带到了湘赣边的井冈山,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可以说,这一举动,遭到当时很多人反对,尤其是中共中央的反对(中共的重要领导、党内多数都认为应该进攻大城市——俄国道路),也因此被免去了中央委员和湖南省委委员职务,甚至有人主张开除的党籍,认为的做法就是古代绿林英雄、占山为王的做法。他们认为应该率领他的军队去攻打敌人的城市,在全国造成广泛的影响(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做法)。但是没有按照中央的指示去做。(最初也是按照中央的指示,率领他的起义队伍,进攻长沙,但损失惨重,5000人剩下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果断地决定放弃攻打大城市的做法,把起义队伍引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②主要著作: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③内容: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政权;
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这一理论突破了俄国革命模式,进一步中国化。
④意义:这是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绝对不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三)发展和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①背景:从遵义会议到抗战时期,逐步确立了在全党的最高领袖地位,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1935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②主要著作:19401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还论述了这样一些问题:
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
中国革命两个阶段: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决定的)
革命的性质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于旧的民主主义革命。,是无
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决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共和国,也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
会主义共和国有区别。
这些论述说明了什么问题?
③内容:它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④意义:中国革命有了正确路线的指引,从此加快了革命的步伐。
(四)确立:中共七大(1945年)
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194375日由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的解放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
19456月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意义:在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革命终于取得胜利,于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丰富和发展:建国后
思想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程在时间中形成的,是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进行经济建设。
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怎样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建设,这又是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没有论述的?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三大改造)
投影:国家在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将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第二步,将国家资本主义改变为社会主义……但是公私合营企业今天仍然很少……因此,今后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引导。
——摘自1954321日《关于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创举:如何对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和中国共产党一起反对过国民党的统治,在新中国成立后,拥护新政权,拥护共产党,怎样对待这一经济和这一阶级?中国共产党用和平方式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