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五计划
课程标准: 了解一五计划。
知识与水平:
分析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
了解一五计划的重点,理解一五计划的实施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了解一五计划重要成就,理解一五计划建设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观察表格,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建设重点,锻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和获取信息的水平。
通过列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对比建国前中国的工业状况,理解其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的史实,知道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 一五计划。
难点:理解一五计划完成的重要意义。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前,先引导学生回忆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所做的各项工作。然后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由此导人新课。
 讲解新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概念。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历史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结束。在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的前提下,即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总路线问题就急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了。 
提问学生总路线的内容,学生概括:“一化三改相当长”。实际包括两个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分析“一化”和“三改”之间的关系?学生谈到工业化为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提供产品,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动工业化的发展。教师进一步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  提问学生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关系?学生指出,一五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学生概括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集中力量实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总结“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现代化,需要尽一切努力首先使重工业有较大、较快的发展,关于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不要涉及。教材的小字部分对这个问题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补充,可组织学生阅读。但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明确时间、地点、内容。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到会代表1211人。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结合课文思考题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为什么?”。这是我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最基本的
特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极广泛的众基础,得到举国一致的欢迎和拥护。
教师小结时着重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表明由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已经结束。历史意义由学生实行总结。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由学生归纳总结。 
结合小字部分及教材图画、图表,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几个方面。教师指出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四、小结全课: 
突出我国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一五”期间的巨大成就,为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五、课后作业:
学生分组完成画地图,“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在班内实行交流和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