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
法律与教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外各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同时使用的两个基本手段。法律是国家统治的工具,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强制力约束社会的规则。教化是国家提倡的政教风化,是法律之外的重要补充。《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课有新中国的法治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两条线索,都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所起的重大作用。本课在设计时注重强调习总书记所说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教材分析】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是高中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的一课。本课有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两条线索。分别
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了解一些相关史实,但对这部分知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具有理论性、系统性。本课通过课程资源开发,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帮助其理解法律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坚实保障。
【教学目标】
    了解新中国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历程及相关成就。
    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与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认识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及作用
难点:理解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时代性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民法典颁布》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法治工作迈上了一个  新台阶,在中国的法治建设发展史上是一座丰碑。以此导入新课,思考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进程,有何成就和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方便深入学习。
授课过程:
学习任务一:梳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与成就
教师活动:通过PPT展示一个表格,以时间顺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到相关信息,填写表格。初步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按照表格所给时间获取有效信息,填写表格。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历程
成就
意义
1949年9月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
法治建设
历程开始
20世纪50年代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初步奠定法治建设基础
20世纪80年代
制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了一批基本法律
法治建设进入
新的发展时期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20世纪90年代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法治建设
进一步加强
21世纪初
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为民族复兴
奠定法制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
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 新阶段
设计意图: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引领学生获取信息并填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获取信息,梳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学习任务二:探究新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的时代背景
教师活动:提供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共同纲领》制定的历史背景。
学生活动:依据问题检索并提炼有效信息,整理思路并作答。
    材料一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揭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几天以后,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联名致电中共中央主席,赞同中共中央提出的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94页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49年《共同纲领》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政治上,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将结束,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即将建立。
经济上,社会上仍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
思想上,全国各界人士都盼望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材料的补充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国情是颁布《共同纲领》的依据,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教师活动:补充史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制定1954年宪法的历史背景。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史料并检索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作答。
    材料二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一九五三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1954年宪法序言》
思考: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
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顺利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将建立。
思想上,人民意志的要求。
国际上,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宪法的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材料的补充,丰富学生的资料来源,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1954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学会论从史出。
教师活动:补充原始史料,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活动:依据问题提炼信息,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
    材料四
    第三十七条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一条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八二宪法新增内容
    材料五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南方谈话原文
    材料六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年10月23日)
思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发展的原因
政治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新的法制建设方针;人民民主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济上1978年国家制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特别是90年代以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思想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工作。
设计意图:补充一手史料,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的直观感受,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学会论从史出。
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1.“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强调的是“制度”,“法制国家”的重点是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的是“治理”,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发展,“法治国家
”更完整、更全面,包括了立法、司法、公民守法等环节。 
3. 国家法治建设工作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中“思考点”环节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加深理性认识。 
学习任务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给出表格,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并填表
时间
内容
20世纪50、60年代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世纪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2006年以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十八大以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为学习历史打好坚实基础。
教师活动:引入材料  启发思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涌现出的杰出个人和优秀集体,理解当时形成的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