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问题。
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问题。
3.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4.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
5. 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教学难点:
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2.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
教学学时:4学时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如何实现中国革命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则成为当时党的思考重点之一。以为首的党中央依据马列思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了。从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在这个非独立的、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中,政治、经济、文化各有其特点。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一政治特点,体现在1949年9月21日到30日召开的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已经解放地区,建立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除特殊地区外的大范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政权的巩固和稳定为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政治基础。
(2)在经济上,五种经济并存: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按性质又可为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里有一个概念要解释,就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如果把
资本主义经济简单地理解为市场经济,那么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已是受限制和监督的市场经济了。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建国后不久,没收了占全国工业资本2/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产80%的2800多个官僚资本企业,建立起较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34.7%上升到1952年的50%。无产阶级很快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国营经济的建立和财政经济的统一为后来的三大改造准备了条件。
(3)文化上,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2)随着的基本完成
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解决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不但由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着,而且中国共产党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但对何时过渡、怎样过渡,党的领导人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关于过渡时间,提出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后,大约还需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就是说,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待条件成熟后,再视情况,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一举进入社会主义。直到1950年,还是这样设想的。他说:“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稳步前进,经过战争,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的闭幕词,1950年6月23日。见《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80页。)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从这一设想可以看出当时党的领导人并不急于过渡,而是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一段时间,待条件成熟后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过渡时间上,认为需要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改造;步骤方式上,认为工业发展和国营经济的壮大是改造的前提。
1952年,共和国已走过三年光辉的历程。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提前完成,抗美援朝、土地改
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取得伟大胜利,这些不仅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在1952年9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一五”计划和任务的会议上,说“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讲话表明,他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步骤、方法,同原来的设想,发生了变化。大意是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时间,随着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加,一步一步地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针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一变化源自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以巨大财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情况下,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奇迹般地提前完成。
第二,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国营工商业和私营商业的产值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的公私比例是,国营43.8%,私营56.2%,到1952年9月,国营上升到67.3%私营下降到32.7%,国营超过私营经济。
第三,后,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在悄悄进行。农村中的互助合作事业普遍
发展起来,主要是互助组,也有一些以土地入股为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有很少数集体农庄。
改变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步骤的提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带有转折意义的大事,对此,十分谨慎,尽管中共其他领导人没有异议,但他觉得有必要听听斯大林的意见。
1952年10月,趁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参加苏共十九大的机会,委托刘少奇就这个问题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刘少奇在10月20日给斯大林的信中,根据的意见,作了详细的阐述。斯大林看信后,在24日会见中共代表团时,对这个设想,作了肯定的评价。斯大林的表态,对来说是一种思想和理论的支持。
在多次论述了这一观点后,中共中央很快接受了这一观点。1953年6月1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讨论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1953年12月,由中宣部拟订,经修改和中央批准的文件《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
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总路线作了更为完整的正式表述,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
除上述完整表述外,总路线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三大改造。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一翼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一翼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总路线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
主要内容中有两点要特别说明:
一是过渡时间在这个表述里,只是指出了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虽然今天我们知道过渡用了多长时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只能指出从何时到何
时是一个过渡。
另一点,在总路线的完整表述里,从表述次序和“主体两翼”的提法中,能够看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的重点应该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同时,在总路线提纲里又有一句关于总路线实质的表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认为总路线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理论上的不甚清晰之处当时虽没得到澄清,但在实践上,能够看出,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了。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得出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正是由于这种认识,导致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从而对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1.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是推进中国工业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