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设计
本节课在设计上我遵循从整体感知到局部探究,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到合作探究,从阅读到写作训练再到感悟拓展,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到文外的思路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遵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具体教学安排是利用学案及自读文本等辅助教材,用自习的时间解决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等知识。
一.情境引入明确目标
1.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等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设计说明:通过身边的事例来创设情境导入本节课并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之后板
书课题,出示目标。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回归生活,老师把握这一契机,积极引导既达到激趣、铺路、搭桥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起学生对“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敬仰之情。
2.出示目标,学生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人物。
二.明确常识,了解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作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
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形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设计说明:“三环节”教学中的预习环节能调动学生主动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为课堂45分钟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环节主要放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及时疏通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重要词语:让学生朗读,同桌提问,小组检测、教师抽查等形式进行落实!通过检测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文章重点字词,扫除朗读障碍。
2、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互相补充。(教师用课件展示都江堰水景图,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3. 美点大追寻,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请同学们用“我喜欢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出读完这篇小说的感受。例如:“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彩。”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班同学交流。
荷花淀课件四.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入研读文本,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文,精读文段,从理性的角度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师明确并引导学生精读品味文章主体部分,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结合语境、主旨,紧扣关键词,把握关键性的语句,归纳人物形象,体会主旨,实现对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
(一)赏析文中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其妙出。
1.人物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艺术手段。鲁迅曾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说话
的那些人。《荷花淀》的人物对话,就到了这种境界。请同学们从文中出富有个性化的词语进行赏析,先在课文中作批注。
要求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理解品味蕴含着理性思考的五个关键语句。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与疑问,鼓励学生自发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存在疑问的地方,老师引导共同解决。
2.教师用课件依次总结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紧承上文“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很晚丈夫才回来”。还表现了水生嫂久候亲人的焦急和以丈夫的关心。同时又暗写水生以工作为重的品质。这句话又可说是情节的开端,说明“今天”非同往常,回来得晚是事出有因。
“怎么了,你?”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式。由于水生笑得不平常,水生嫂猜不透,一下子迸出这短促的问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她急于要知道底细。表现了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
“你总是很积极的。”表示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但水生嫂毕竟是个女人,丈夫是要去参军打仗,这一去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摆在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啊!这又表现了对丈夫的依恋。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是对丈夫的体谅、理解和支持,这是他们在牺牲个人利益卫国保家的认识上的心灵相通。虽然不是豪言壮语,却是农村妇女爱国主义思想具体的表现。
(二)结合下面语句中,任选其中一处,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嘴里吮了一下。
2.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要求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理解品味蕴含着理性思考的五个关键语句。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与疑问,鼓励学生自发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存在疑问的地方,老师引导共同解决。
第一处:“震动”表现她对丈夫要离开感到突然和震惊,刻画性格中的“柔”的一面。
“吮”是为了掩饰失态,控制情绪,不让丈夫看出自己心里的震动,表现了她的性格中“刚”的一面。
第二处:划船的水声节奏舒缓,表现她们想开后轻松悠闲的心情;“顺手捞起”、“顺手一丢”写出女人们悠闲的神态,传神地写出了内心深处的伤心、失望和无奈;用不经意的动作写出了她们对美丽富饶的家乡的热爱。
(三)从文中出一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体会语句的表现力。
片段: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教师明确:交代伏击战的环境特点;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精神面貌。月亮、女人、身下的苇席、远处的荷花淀。正在编席的水生嫂“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与朗月、薄雾、清风、荷花、荷叶的美景浑然交融,构成了水天一,空蒙淡雅的梦幻般的银白世界。迷人的景中交织着水生嫂编席技艺的纯熟,而整个劳动过程又沉浸在荷叶、荷花的清香中。作者有意将人与荷花、荷叶融为一体,使人领略荷花淀无限美感的同时,深入地把握了其内在的精魂,这不仅仅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劳动场景,其中更夹杂着女人对深夜未归的丈夫的无限情思,以及白洋淀人民对如诗生活的珍惜;为情节展开作铺垫。引出后文荷花淀的伏击战。
【方法归纳】
1.赏析语句的方法:内容上,该句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突破内容要联系语境,抓住关键语句);形式上,该句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在文中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命运;深化作品主题。
五.系统总结,归纳提升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峥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任何一次战争,都演绎着勇敢、荣誉、尊严、残酷、凄凉和牺牲精神。那些来自战场的家书,那些动荡年代的亲情,那些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运筹谋略……正是那些熠熠生辉的人性,还有那些爆炸的弹坑、烧焦的碎片、倒塌的楼房和惨死的人,成就了战争文学的华章纷呈……
走进古希腊,捧读英雄史诗《伊利亚特》感受古希腊美学的光芒;走近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体会受战争摧残下的索科洛夫对幸福的渴望;阅读《齐晋鞍之战》从先人那里撷取更多的睿智与从容;我们难以忘记战争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场景,更难以忘记战争中的荷花淀那闪烁的人性之光,那“战争小说中一曲纯美的绝唱”!
《荷花淀》巩固训练
青花瓷(左世海)
当麻大急匆匆赶回村里时,他的弟弟麻二和妹妹麻花也早到家了。昏暗的屋子里,除了盘腿坐在铺着破芦席的土炕上的娘,还有位陌生的秃顶老头。
“这是吴叔叔,你爹生前的好友。”娘向麻大他们介绍道:今天让你们回来,是有件事要和你们商量。”
“啥事呀?大老远的催人回来,我单位还忙着呢!”麻大瞄了眼坐在炕上的老头,疑惑地问。
“可不是,有话快点说,我公司还有事要办。”麻二有些不耐烦了。
“你们都吃公家饭,哪有我忙,早上走得急,家里猪还没喂哩。”一旁的麻花也嘟哝道。
“他叔,还是你来说?”母亲望了望众人,示意秃顶老头先说。
“是这样!”老头拧灭手中的烟头,望着麻大笑笑,说,“十年前,你爹老麻和我在一个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