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一、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文明的踪迹”。该单元收入了《都江堰》《兰亭集序》两篇必学文本和《古希腊的石头》《走进孔子》两篇自读文本。综合单元的设计来看,所选文本都是语言优美、主旨深邃的。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精巧简练的文言篇目,文言知识点少且相对简单,学生可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注意积累整合重点字词“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利用多种朗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兰亭集序》作为文言散文,充满了哲理意味。整篇文章充满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并于深沉之中隐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如何引导
学生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认识文本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成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学习高中语文需要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应课改的期待,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辩证思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校一直倡导“一案三学四步”导学案引导学习法,学生已经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会了预学、导学、固学三步走的学习模式。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平行的普通班,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均衡。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到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高考考纲及教学文本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清作者乐、痛、悲感情的脉络。
(二)通过文本细读与思考,认识并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诵读法:诗文具有音韵美,通过口诵文字,学生获得语感的训练,情感的碰撞。
2.研究法:通过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的方法设置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完成文本分析。
    (二)学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诗歌语言美、韵律美,感受诗歌情感的表达。 
2.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进行探究,从而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1分钟)
    为了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配乐解说的方式导入新课,将散文内容转换再造成情景,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增强教学效果。 
“1600年前,众多名客相会于兰亭修禊。会上,大家玩起了流觞曲水的游戏,即将酒杯放入蜿蜒的河水中,酒杯停留在谁身边,谁就要赋诗一首或罚酒一杯。这样把诗歌收集起来编辑成《兰亭集》。会上有一人喝的酩酊大醉,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为诗集写下了序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兰亭集序》。而写作序文的是谁呢?我们请一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回顾展示预学任务
这一部分,由学生利用展台自主展示,相互补充,教师适当指导。通过这一活动,预判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节奏。
【制作作者名片】请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及文章的历史背景。
王羲之(321~379),字        ,东晋琅琊临沂人。善书法,有“        ”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          ”。因其潇洒放旷的性格,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的轶事典故,有些还成为成语故事流传下来,比如                                      
《兰亭集序》的由来(背景)                                                   
                                                                                 
                                                                       
【品味思考,情感初探】
请用课本中的词语完成完成表格,感受作者于兰亭之会上的蜿蜒心怀。
赏叹春光信可(      )
人世蹉跎岂不(      )
古今同叹实可(      )
具体描绘:
 
(3)教师导学,文本细读
【细读文本,探索情缘】
1.作者于春光摇曳处饮酒赋诗,曰“足以极视听之娱”。为何仅仅是“视听”的满足就让作者发出了“信可乐也”的感叹?这“乐”之中包含着怎样的心绪?
  小锦囊:可以结合“修禊”的注解和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呦~
修禊:是古代中原民族消灾祈福的礼仪,指古人三月三日在水边祭祀,认为这样可以拔除疾病和不祥。
兰亭集序知识点
历史背景:永和元年至九年,兵灾,地震,瘟疫,无时不在。“永和元年,春正月甲戌朔,六月癸亥,地震。秋七月庚午,翼部将于瓚、戴羲等杀冠军将军曹据,举兵反,安西司马硃焘讨平之。”“永和九年,河南人夫食妇,河内人妇食夫”“老翁蒸小儿为食”“大兵晒人肉干充饥”“人肉价贱于犬,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钱。全躯曝以为脯” “百姓流亡,户口日减,死亡绝没,家户空尽。”
(教师指导:魏晋南北朝是朝代更换、政局变幻莫测的朝代。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政治命运甚至是人生命运,文人们如同惊鸟失林、悲松竹吟,这是时代的悲伤。另外,魏晋时期人们写山水玄言诗。因为山水常变常新,生机永在。文人墨客在大自然中鼓舞自己,它是永远的朋友、导师,所以仅仅是“视听之愉”就已经难能可贵。
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希望学生能够在“乐”中发现作者深刻的情思。并带领学生将“信可乐也”加到第一段每一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作家施蛰存读《兰亭集序》,觉得“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在《兰亭集序》表达的“痛”“悲”两段中充满了看似矛盾的语句。请细读课文,出与“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观点相对的语句,探索聆听作者曲折的心底呼喊。
作品原文
言“内”之意
言“外”之吁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何况生命的长短变化是自然决定,人无法改变。
(再次请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去思考作者肠回九曲的情感之中所呼喊的“珍惜”之意。从而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内涵。)
3.“读书始有境,入境始为亲”。请再次默读课文,化旁观为当局,想象自己于兰亭集会上,看宇宙之大,叹人生须臾。若你是王羲之,此刻的“悲夫”是否消极悲观?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进行辩论。以期待达成理解作者“悲在生命的流逝,不悲在生命的存在”的价值观。)
【品味涵泳,今世兴怀】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发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已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再次总结文章主旨,结合“文明的踪迹”单元标题,将“珍惜当下”的价值观体现在现今的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作业布置:完成学案,并背诵全文
八、板书设计(见视频)
《兰亭集序》授课反思 
“读”和“问”是我这次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是我进行课堂改进的切入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语言极约又极美的文言散文。它兼有骈文的音韵特点,词汇清丽,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悦耳。因此,我将“读”确立为贯穿全程的重要方法。“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整体朗读体会节奏美,语言美。这一过程,能够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从而创设意境,也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本节课,最重要的“读”的方式是文本细读。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回归到课本当中,字斟句酌,细致的思考作者选用每一个字的意图和内涵,从而准确而深刻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文本细读的环节。第一处为“足以极视听之娱”。“足以”“视听”二字变现了作者于兰亭之会上的满足。作为千古风流人物,王羲之为何仅仅满足“视听之愉”就感到了快乐?第二处是请学生出与“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相对的语言,从作者看似矛盾的表达中探寻作者隐秘的情感。我
尝试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读书应该读什么,学会从读字句中读出文章,从而读出文化。
《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文言散文,更是一篇充满人生智慧的哲理性散文。真正读懂《兰亭集序》或许需要学生再成长十年、二十年。那如何才能让青春期的他们领悟到这篇文章的意义呢?我想到,“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转换角度,设想如果我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会对哪些内容好奇?对哪些内容怀疑?我以“挑战权威”的设计,帮助学生向《兰亭集序》发问,试图在问的过程中到答案。当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时,说明他们进行了真正的思考,也就贴近了文本。
再次回顾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较高,这是作为授课人最大的满足。当然这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虽然是第二课时,但是对文言知识的回顾还是较少了。另外,我想起学校前辈的教诲,“教书要教人所教,适当教人所不教”。不能因为刻意追求创新,就失掉了教学的重点,要学会控制教学的难度,做到真正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总是多有相似,但又可以处处生花。希望在这次授课之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打造新颖而有效的课堂。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学习高中语文需要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投入。应课改的期待,学生已经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辩证思维逻辑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校一直倡导“一案三学四步”导学案引导学习法,学生已经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会了预学、导学、固学三步走的学习模式。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平行的普通班,学生成绩分布比较均衡。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到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在不断提升。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1.课堂表现:在本次授课过程中,共有15人次的学生进行发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其中有9人次发言是平时课堂上表现就比较积极的同学,在本次学习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思辨能力。2人次发言者是班级中的末位生,这次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需要
鼓励,并及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