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修、次、信、遇、期、致等;文言虚词:于、之、所等;意动用法:一、齐;
2.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3.感悟作者表达出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助词“所”的意义和用法;意动用法;
.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翻译句子。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古人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奇文——《兰亭集序》,“兰亭集”是一本诗集,本文是其序言。
为何称《兰亭集序》是“奇文”呢?第一,它是“行书之宗”,其真迹据说被唐太宗带进了坟墓,后世所传都是临摹本,后世的所有书法家,只有翻过临摹《兰亭集序》这座高山,才能成就己身的事业,你说奇也不奇?第二,文章寥寥324字,把东晋文人的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它写出了“人生绝美背后的凄凉”,乐成了悲,美丽化作凄凉。
我们学习这篇短小精悍的美文,除了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还要用心体会作者对生死的感慨,
以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生死观。
读准字音(2分钟)
丑(guǐ)  会稽(kuài  jī)  事(xì)  少长(shào  zhǎng)  曲水(shāng)  游目怀(chěng)  (yǔ)  (hái)  舍(qū)  若合一(qì)  嗟悼(jiē  dào)  (shāng)
检查文言实虚词(6分钟)
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
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不知老将至(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不译)
及其所既倦(动词,往、到达)
所欣(之:音节助词,不译)
犹不能不之兴怀(介词,因为)
茂林竹(高)
列坐其(旁边)
足以视听之娱(穷尽)
可乐也(确实,实在)
夫人之相(结交)
或取怀抱(兼词,相当于“之于”)
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⒁或寄所托(依、随着)
⒂况短随化,终于尽(修:寿命长;期:至,及)
⒃固知死生为虚诞,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把……等同起来)
⒄所以兴怀,其一也(思想情趣)
㈣朗读文本,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13分钟)
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⑵当其欣于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⑶及其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⑷向之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⑸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⑻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⑼故列叙时人,录其述,虽世殊事异,以兴怀,其致一也     
⑽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所”作为助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
⑴与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所……的人(事)”“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⑵与“以”结合,构成复音虚词:①表凭借,译为“用来”“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②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㈤探究文本内容(20分钟)
课文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请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信可乐也”的原因。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俯察品类;
人好:贤毕至,少长咸集
第3段作者谈及“悟言一室之内”的“快然”和“放浪形骸之外”的“自足”时,为何却由“乐”生“痛”呢?
开始的感觉:“信可乐也”→联想到两种人生状态“取诸怀抱”和“因寄所托”,均能:“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然不知不觉“老之将至”:人生美好而短暂→时过境迁,“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时间无情,生命最终归于消灭→想到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由生到死)。
通过第4段概括作者的写作缘由,感悟作者的生死观。
“昔人兴感”、“后之视今”、“今之视昔”,作者由“岂不痛哉”的一己之痛,升华到千古同悲,写出了具有积极进取精神之人面对生死的共同兴叹。
由乐生悲,由生到死,这就是作者由当前美景引出的哲理思辨。作者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人事变迁,历史发展,盛衰变化,由生到死,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作者著文章传后世,以启来者。
作者的生死观:“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面对生死,古人感慨颇多,如孔子“生无所息”,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因为如此,孔子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正因为如此,司马迁含垢忍辱,夙兴夜寐,成就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由此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
㈥小结(2分钟)
对中国人来讲,时间一方面是流动的,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方面又是循环往复的,就像流觞的曲水还会回来。死亡与新生、绝望与希望、出世与入世、迷失与顿悟,在生命中不是同时发生,而是交替出现,因此对于美景的逝去、生命的流逝,中国文人往往将其诉诸文字,使其有了文学意义,同时又能从这二元对立中解脱出来,超越生死,获得哲学意义上的升华。我们学习《兰亭集序》,就是要去品读这种积极的人生观,行走于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
【板书设计】
乐:良辰美景、乐事贤才
痛:快乐短暂、修短消灭    死生亦大矣
悲:千古同悲、以启后人
【巩固练习】
作者认为“死生亦大矣”,所以不能“一死生”“齐彭殇”,他的这种积极的生死观对我们有何启发?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人生短暂,努力奋斗,让生命更精彩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敬畏生命
生活不能尽如人意,但也要笑对生活
【课后作业】
    见《导学案》之“课后练习”
《兰亭集序》学情分析
    兰亭集序知识点
《兰亭集序》是人教课标版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从文字上看,文章语言或散或骈,骈散间行,部分语句不能直译;从思想上看,王羲之将不平凡的人生阅历和感慨倾注进文字里,需要读者将其层层剥离出来。将这样一篇厚重的文言文呈献给高一上学期的学生,学生学起来难度可见一斑。
另外,高一上学期的学生掌握的文言现象还太少,文言知识积累得还不足,缺乏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文意、翻译句子的能力;学生缺乏必要的人生历练和生命体验,对文章表达的“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有关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感慨和感悟,理解起来难度有加。
因此教授本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做好《导学案》的相关练习;教授时着重指导学生解读文本中晦涩艰深的词句,理清文章抒情思路,深刻理解作者借宴游之乐表达出的生死观。
《兰亭集序》效果分析
   
、培养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内容的学习习惯。
《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文言并重”。对于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落实,采用检查的方式进行,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正确理解文本,填写《导学案》相关内容,从而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增加学生文言现象实词虚词的知识储备。
把课文中的典型的文言现象介绍给学生,比如意动用法;把反复多次出现的文言虚词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所”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在于使学生知一点而懂全面,触类旁通,从容灵活地应对新的文言文的学习。
、提升学生结合语境翻译句子的翻译能力。
学习文言文,必须要能够正确翻译句子。对于句子的理解,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翻译。当学生思路不畅的时候,老师适时地予以点拨。通过对文本中重要句子的翻译,学生学会如何推断字词句的含义,因而基本上能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增强学生积极向上不尚虚无的人生动力。
引导学生从文章思路入手,步步分析文本内容,层层剖析作者情感历程,感悟作者的生死感慨及积极的人生观,进而增强积极向上的人生动力,因为“死生亦大矣”。不尚虚无,不求享乐,明白作者“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哲学意义,激发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兰亭集序》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是人教课标版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位置的安排彰显其在本单元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性。这个单元的文言文均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
风物进行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兰亭集序》正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