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内容
备注
霍小玉传
一、古代文言小说综述
()什么是古代文言小说?
  文言小说”,这一概念是相对于“通俗小说”而言的。文言小说中的许多作品在起始时.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或小故事,其原生形态应该说也是通俗的文学形式,只不过是后来文人用文言的形式将它们进行记录、加工,成了文言的小说作品而已。因此,文言小说是否可以作这样的定义:它是由文人用文言的形式记录和加工街谈巷语中的民间故事,或凭空虚构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过程
1、发轫期(萌芽期)
  “文言小说”的发轫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寓言与史书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是远古时代人民众的口头创作,内容极为丰富,有盘古开天辟地系列、女娲造人补天系列、太阳神系列、黄帝大战蚩尤系列、尧舜大禹系列等等。
    先秦寓言多散见于先秦诸子的著作及《战国策》所记纵横家言辞之中。据统计.仅《孟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五部著作中的寓言就达近千则。寓言有其虚构性与故事性的特点,所表现的思想极其鲜明,我们熟知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屡》、《买椟还珠》、《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等等。先秦寓言是最早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开创了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方面的艺术经验,广为小说家所汲取。
由于古代没有严格的文体界限,许多史官或思想家在著述历史或论著时.往往用文学的手法来表现。他们叙述的故事绵延曲折,所写的人物性格凸出,他们特别善于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而这些手法技巧的运用无疑使史书或论著巾的许多内容接近小说怍品。如《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2、形成期
韩非子寓言
    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历史人物的描写,虽然不能视为小说,不能与小说等同起来,但应该将它们作为小说的胚胎来看待。小说真正将自己这一文体独立出来,脱离母腹,成为文学的一个门类,是从魏晋时代产生的志人志怪小说开始的。志人小说是东汉末年之后,清流人物“清谈”的产物。志人小说所记的多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反映了士大夫的生活面貌和情态,即所谓“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如讲门阀.重标榜,以浮华为荣,以清谈为务,流连山水,纵酒放诞等等。志人小说的语言极富于表现力,虽然篇幅都不长但能通过记述人物的片言只语或一二行为,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共分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汉、魏以来,尤其是东晋一代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其中的《俭啬》、《忿狷》、《汰侈》、《任诞》等广为人知。志人小说除了《世说新语》外,还有邯郸淳的《笑林》、侯白的《启颜录》、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
    志怪小说是在东传佛教与本土道教鼓煽鬼神观念、使人们相信幽冥世界实有的背景下产生的。对此,鲁迅曾作过这样精辟的分析,说“中国本信巫,
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传中土,惭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中周小说史略》第五篇)。志怪小说或描写服药求仙、丹鼎符篆、肉体飞升的故事,或讲述灵魂不灭、轮回报应、地狱天堂的情状。作者讲述故事时重视技巧的运用,他们一般都能营造让读者不得不相信的故事生存的环境,注意细节的描写,交待故事的结局和对当事人的影响,尤其是许多志怪故事中的人物是生活中真实的人。总之,志怪虽是将神说鬼,但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此外,还有曹丕的《列异传》、王浮的《神异记》、葛洪的《神仙传》、陶潜《搜神后记》、刘义庆的《幽明录》和《宣验记》、祖冲之的《述异记》等三十余部。
3、成熟期
  文言小说的成熟以唐传奇的产生为标志。唐传奇的特点是有意识地创作小说,多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为故事的蓝本,并进行虚构、加工等艺术化的处理,使小说能反映社会的生活面貌,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并富于变化,激起读者的阅读热情。语言文辞华艳,绚丽多彩,而又生动流畅。有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成了中国小说史上较为成功的典型人物。唐人传奇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盛唐时期,是由志人、志怪小说过渡到传奇的阶段,有志怪的明显痕迹,代表作为王度的《古镜记》。第二阶段是唐中期,此时作家蔚然兴起,名作如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与后人很难企及的高度。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表现藩镇割据,豪侠行义的社会生活,也反映知识分子不到生活出入的苦闷。中晚唐小说的代表作为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温庭筠的《华州参军》、李朝威的《柳毅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等。
  宋代的文言小说大体为三种形式,一是因袭唐人的笔法,作传奇小说,二是笔记体,这是模仿魏晋志人小说的样式,三是志怪体,几同于魏晋志怪小说。宋代的文言小说就思想性与艺术性而言,和唐川崎有天壤之别。鲁迅说:“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作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故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忌讳渐多,所以文人设法回避,去讲古事。加之宋时理学极盛一时.因之把小说也多理学化了。”这见解无疑是正确而深刻的。宋朝文言小说的代表作品传奇体的有《大业拾遗记》、《绿珠传》、《杨太真外传》、《赵飞燕传》、《李师师外传》;笔记体的有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欧阳修的《归田录》、司马光的《涑(sù)水记闻》、沈括的《梦溪笔谈》、苏轼的《志林》、王谠的《唐语林》等。志怪体的有洪迈的《夷坚志》、徐铉的《稽神录拾遗》、吴淑的《江淮异人录》、张君房的《乘异记》、张师正的《括异志》等等。
4、衰弱期
金元时期,通俗文艺兴盛,可能是人们欣赏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说唱、戏曲、说话、讲史等文艺形式中去了,故而,文言小说呈衰惫之态。明初至嘉靖年间,是通俗文艺受到严重压制的时期,小说、戏曲等在一百五十多年间都没有出现能传世的经典作品。于是,文言小说集,如瞿佑的《剪灯新话》、李帧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以及收录着传奇小说的文集如宋懋澄的九蘥(yue)集》、蔡羽的《林屋南馆二集》、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陆容的《菽同杂记》、叶子奇的《草木子》、郎瑛的《七修类稿》朱国桢的《涌幢小品》等等,反而兴盛起来。受通俗文艺的影响许多文言小说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生活面貌,部分作品因其内容精彩,被通俗文艺的作家改编为白话小说,如《九蘥(yue)集》的《负情侬传》被改写成大家熟知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5、复兴繁盛期
    清代是文学的集大成的时代,诗、词、曲,赋、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就连骈骊文体也出现了许多佳作。在此背景下,文言小说
创作亦进入了繁盛期,而且产生了具有世界影响的《聊斋志异》,形成了小说
史上文言短篇小说的新的高峰。除《聊斋志异》外,文学成就较高的文言小说
的代表作还有袁枚的《子不语》、曾衍东的《小豆棚》、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王韬的《淞隐漫录》、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等。
(三)文言小说的影响和地位
文言短篇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变文繁盛之前,它是中国小说的主体.对中国小说发展史有荜路蓝缕之功,哺育了通俗小说。由于封建社会士大夫及上流阶层的喜爱,因此它始终拥有一个较大的读者体,即使在宋元明清通俗文艺蓬勃发展的时代,仍然顽强地发展着。毫无疑问,它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二、篇章分析
(一)作者简介
蒋防,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唐宪宗、穆宗与文宗时代。义兴(今江苏宜兴)人。少年时才华横溢、诗文并茂。18岁作《秋河赋》,援笔立就,知名于时。官右拾遗,受李绅推荐,自右补阙充翰林学士,进司封员外郎,又以司封郎中知制诰,后受李绅案牵连,贬为汀州刺史,改连州刺史。调连州刺史,卒于大和五年至九年之间。
(二)《霍小玉传》艺术特
  《霍小玉传》为唐传奇的上秉之作,它的艺术成就有两点:一是成功地塑造了霍小玉这一多情女子的形象,二是情节结构的巧妙安排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霍小玉虽是一,但并非是一个只知卖弄艺以博钱财的风尘女子。由于她出身贵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与得到华胄之家家风的熏陶,“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她希望接交的男子能与己“格调相称”。她对诗人文士由衷地钦慕,常诵念士子幸益“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等诗句。小说作这样的叙述,是为霍小玉之后的行为做厚实的铺垫。一个清新脱俗、吟诗作文的女子.生活态度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她对爱情挚着追求的精神由她的教养所致。
    霍小玉对李益的爱是热烈的,初会之夜.“低帏昵枕,极其欢爱”,让李益觉得“巫山、洛浦不过也”。小说通过鲍十一娘之口,说霍小玉“不邀财货,但慕风流”.因此小玉对李益的热情并非是惯用的手段.而是出于倾心之爱。她多么希望这种如漆似胶的关系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啊,但她是清醒的,她认识到自己卑贱的身份是阻碍他们自头偕老的鸿沟。交欢之时,她就将自己的这种忧虑说了出来,“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当李益以书判拔萃而做官后,她更预感到两人关系的危机.为了延续这一爱情的欢乐,她竟向李益提出了个可怜的请求:再和她共同生活八年,然后任由李益妙选高门,婚媾秀女.她则“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如果不是出于一种浃骨入髓的真爱,她怎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小玉此时18岁.8年之后,方才26岁。她准备用大半生青灯黄卷的枯寂岁月来换取8年的幸福。只要这8年中有心爱的人在自己的身旁,即使未来的大半生是寂寞无聊的,生命也因此有了价值。
    最为感人的是李益负约之后,小玉的那种日思夜盼之情。她“博求师巫,遍询卜筮,怀忧抱恨,周岁有余。羸卧空阁,遂成沉疾。”她为了得到李益的消息.往往私令婢女暗地里出售服玩.最后甚至将心爱的紫玉钗也拿出售人。她的痴情为世人所罕见,连李益的表弟崔允明、密友韦夏卿也站到7小玉这一边,或为小玉通消息,或指责李益的薄情。侠士黄衫客,更为其精神感动,自愿地用计挟持李益,送至小玉处,以满足小玉“期一相见”之愿望。
    小玉临终前的面责李益之语.充满了怨恨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至爱的表白。她恨李益未能履行诺言,不但结姻他人.连招请也不肯前来,以至她沉疴难治,饮恨而终,未能实现相爱8午的愿望。如果她此时对李益完全没有了丝毫的爱意,有的只是对他薄情的仇恨与鄙视,她未必用如此激烈的言语去斥责李益,更不会仍“引左手握生臂”。小玉这样做,表明她爱意未绝,所谓恨深爱亦深也。她烈火一样的声讨.其实是烈火一样爱的表自。
    小说就是这样通过霍小玉一见倾心,忧虑爱情不能长久、寻访心上人与遗恨诀别几十场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以生命为代价来追寻爱情的女子形象。她的志趣是那样的高雅,她的住处是那样的温馨,她的举止言语是那样柔婉多情,她的芳心又是那样的纯洁浪漫。这样一个多情而纯真的女子,竟遭受到遗弃的命运.岂不令人痛惜!
霍小玉悲剧的社会原因在于唐代的门阀婚姻观念。唐人重视门第,婚姻要门当户对。李益出身于陇西赫赫有名的高门望族的李氏,又是新科进士,以书判拔萃而授官,可谓是前程似锦的贵族子弟。他的家族以及周围的环境决不允许他娶烟花女子为妻。在这样的礼制观念的压力下,与未来的富贵前程的诱惑下,李益只能舍弃小玉而就范于父母之命。小说多次写李益对小玉态度,相会之时,他感谢小玉的以身相托,表示“粉骨碎身,誓不相舍”;当小玉请求八年的婚姻之期时.李益发誓道“皎日之誓,死生以之。”小玉死后,。“生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这些言语行为,决不是伪装的.而是出自于内心的真诚态度。李益爱小玉是真诚的,但是在社会的门阀观念与家长的权威面前,他表现出了懦弱自私的性格,以至于做出了绝情寡义、负盟背约的举动。因此,造成霍小玉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当然,李益也推脱不了因缺乏勇气和至爱之心而造成悲剧的责任。
三、思考与练习
1、有人说《山海经》及古代神话故事已是最早的文言小说,《搜神记》、《世说新语》更是如此,也有人认为唐川奇才是最早的文言小说,因为后者才具备记叙文的六要素,你以为如何?
2、以现代文改写《霍小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