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
授课人:梁慧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主旨。
2. 学习并掌握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交文化。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交文化。
教学难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比喻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一、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
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64日,最初发表在6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基础积累
残羹(gēng)冷炙(zhì)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脑髓(suǐ)  给与(jǐ 
蹩进(bié孱头(càn)  礼尚往来:崇尚,重视。 自诩(xǔ):自我夸耀。
譬如(pì):比如。
四、常识
  烟烟灯:吸食烟的用具
五、思考题
1.归纳文章内容,梳理文中的几个“主义”。
2.理清文中的比喻论证中的本体和喻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从德、英等当代海军强国购买军舰,打造了一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最终的结果却是在威海以几乎没有击沉一艘敌舰的“战绩”全军覆灭。今天,通过对苏27战斗机的改装,我们拥有了歼11,性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壮大了我国
的空军力量。同样是从别人那里“拿来”,一个以失败告终,一个却大获成功。两种“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结果悬殊?相信我们今天一起研读了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之后,答案便会了然于胸。
二、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彩的议论文章。
特点:
1.短小、犀利。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其中,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1—6段的内容中作者提到了哪几种主义,这几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如何?
1.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实质:盲目排外
危害:落后挨打,导致送去主义
2.送去主义:只是送出去,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实质;媚外、卖国
危害:祸延子孙
3.送来主义:送来英国,德国废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实质:抛给,是经济、文化的侵略;是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是血与火的奴役、蹂躏和践踏,是要使中国永远陷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
危害:亡国灭种
(二)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
思考:什么是“拿来主义”?
明确: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有思考
放出眼光——有鉴别
自己来拿——有选择
(三)“怎么拿来”
明确:占有,挑选——或使用,或存放,或销毁。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
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销毁,也就是有选择地吸收,有区别地对待。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诵第8段,思考:本段中没有写关于文化的问题,却提到了一所“大宅子”,这所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文化遗产
2.思考:理解了“大宅子”便是文化遗产,那么面对大宅子有三种不同人物,请大家从心理,行为两方面来分析他们的本质特点。
人物
孱头
昏蛋
废物
心理
行为
徘徊不敢走进门
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接受一切
本质
特点
懦弱无能
    逃避害怕
不敢接受
    不分好坏
盲目偏激
全盘否定
愚蠢无知
全盘接受
    完全继承
4.请让我们自由朗诵第9段后小组讨论:“拿来主义”者对待“大宅子”里的“鱼翅、、烟和烟灯,姨太太”是怎么占有,挑选的?大家说说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手法?
名称
鱼翅
烟和烟灯
姨太太
特点
有养料
和药品
形式好看,内容恶劣
堕落
态度
做法
吃掉
送到药房
送博物馆,毁掉
走散
喻什么
喻精华
喻精华与糟粕并存
旧形式
纯糟粕
请大家用八个字归纳“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做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
小结:作者用“鱼翅”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用“烟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用“姨太太”比喻只供剥削阶级欣赏
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讲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充分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和必要。这就是比喻论证的魅力——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锋芒毕露!
小结:伟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够透过烦琐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深刻的本质,更在于他所揭示的这种本质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有幸拥有了一位犀利睿智的伟人,也得以留存这样一篇至今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着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的指导性文章回忆课堂开始我们比较的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中国引进苏联战斗机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四、走进拓展运用——小组讨论,自由言说
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内容,联系实际,分组讨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有哪些是我们没有经过挑选拿错的东西。
五、课堂总结
对外来文化和文化遗产应该实行“拿来主义”,即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有批判地继承文化
遗产,“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也就是所谓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六、作业设计
    结合今天所学内容,课后请再思考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落后挨打
为什么    送去主义:媚外、卖国;祸延子孙       
          送来主义:毒害、侵略;亡国灭种
是什么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孱头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错误态度  昏蛋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先破后立
                        废物    接受一切    全盘肯            破立结合
怎么样                 
                        鱼翅    精华(使用)
而已集              正确态度      益害并存(存放)     
                        姨太太  纯糟粕(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