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神州文学
浅论鲁迅《野草》中的精神剖析
高小晴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展现了鲁迅对于自我意识、
思想和心理的拷问和剖析,从希望绝望的二元冲突、灵魂剖析的理性书写和针砭痼弊的激愤呼声三个层面,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内心的激烈冲突和矛盾,精神和思想的过度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鲁迅作为启蒙者的心声,他的孤独、寂寞而又执着的反抗。
关键词:希望;绝望;矛盾;精神;剖析
鲁迅的杂文和小说通过客观冷静的分析揭露了现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国人麻木的灵魂。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与他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不同,《野草》展现了鲁迅独特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升华出来的生命哲学,这个灵魂的孤独、痛苦、绝望和抗争,他的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
《野草》是鲁迅从外在转向内心,将解剖的刀锋转向自我的产物,正如鲁迅在《而已集·答有恒先生》中说到的“我知道我自己,我解剖我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野草》体现着鲁迅矛盾冲突的内心精神世界。对于自我意识、思想、心理的拷问和剖析,这场内心深处的自白和的搏斗,大胆独特的思考,形成野草复杂纷繁的意蕴。《野草》便是鲁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纷复歧义的精神剖析的揭
示。
一、希望与绝望的二元冲突
从写作背景上来说,鲁迅创作《野草》的时间正值《新青年》团体解散,“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迷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①在中国革命处于沉寂时期的时代气候下,鲁迅这类有先觉精神的启蒙者必将忍受长期的孤独与寂寞。出于对自我在历史进化中地位的清醒认识,鲁迅感受到了改革社会现实的热望与冷漠的社会现实的尖锐对立。因而鲁迅在《野草》中探寻的问题便是希望与绝望。鲁迅关于生命前途的思考和体悟也正蕴育其中。
《希望》中鲁迅看到青年的消沉而生的孤寂之感,但他虽感孤寂却又不愿停止战斗。他感到了内心的寂寞和精神的衰老,体会着现实斗争前途的绝望所带来的痛苦。“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②当斗争的希望被现实的残酷击碎以后,他仍然未曾被绝望征服。现实斗争的失败并不能消解他的主观战斗意志。《野草》中也同时跳动着希望的脉搏。虽然青春已然逝去,但仍保留着希望,他说过:“青年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③鲁迅相信广大青年是改造社会的新生力量。但是这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黑暗
而已集势力面前,还显得微弱,仍然是“悲凉和飘渺”的。然而,那“究竟是青春”,是社会的希望,他说“绝望之
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④在作者心目中,希望与绝望皆为虚妄,但是作者仍然要在无望的虚妄中挣扎。作者肯定虚妄,但作《希望》鼓励青年们不要放弃希望。这正是鲁迅追求“绝处逢生”的表示,是他对“希望”的呼唤。正视虚妄,从而超越虚妄。他一方面诉说着自己的寂寞和空虚,一方面又批判着、否定着这一切,他想不顾一切地反抗旧世界的黑暗,然而由于没有了“身外青春”的个人反抗,到底摆脱不了孤寂和渺茫之感。
《秋夜》中暗黑背景下的两棵枣树,是两个矛盾对立、殊死斗争的意象。“奇怪而高”的夜空,是当时黑暗反动统治事例的象征,枣树则是披荆斩棘的革命战士的形象。虽然枣树的果实被全部打落,连叶子也全部落尽了,甚至还有竹竿所致的皮伤。他既不痛苦,也不绝望,深知与现实的黑暗博弈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他同情小粉红花在威逼下瑟缩的无奈,但不赞成它们以美梦来麻痹自身,对抗生活的苦难。鲁迅赞美枣树不畏艰辛的战斗精神,对这种精神有种幽深的寄托。
探求人生道路上的苦闷甚至绝望,这些希望与绝望的交缠并没有让作者迷失方向,探索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希望与绝望的经历反复对峙,鲁迅认识到希望和绝望是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的,绝望的抗战也一定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希望之后是绝望,绝望之后是希望。在绝境中,在自我与世界的尖锐对立和分离中毅然前行,才是真的勇士。
二、灵魂剖析的理性书写
《影的告别》表现了鲁迅对自身生存困境的清醒认识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痛苦感受,剖析了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和矛盾。“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虽然竭力遮蔽着,总还恐怕传染给别人,我之所以对于和我往来较多的人有时不免觉得悲哀者以此。”⑤作品中的“影”是作者矛盾思想的体现,通过“影”向睡梦中的人的告别,表明了自己虚无而又彷徨的心境。“影”不相信一切美好的假说,所谓的“天堂”或虚幻的未来,不沉溺于虚无缥缈的天堂,不向往未来的黄金世界,拒绝以消极的方式结束生命,他也憎恶苦难深重的地域,于是要告别,独自彷徨。这正袒露了鲁迅内心深刻的矛盾。他强调同现实的黑暗作斗争,而不是用不切实际的美丽幻想慰藉人们的心灵。这种执着的斗争精神极其可贵。然而他也流露出了对真正未来的希望所报的某种程度的虚无态度。这个“影”,便是鲁迅思想中无法排遣的矛盾。执着于与黑暗现实的战斗,却又无法寻得改变这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