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语丝
第一节 语丝社概述
一、语丝社概述
语丝
1924年于北京出现的语丝社,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这个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在鲁迅、周作人的领导下,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散文,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倘若以1924年11月17日北京《语丝》周刊的创建作为语丝社成立的日期的话,那么1930年3月10日 该刊的停刊,则标志着语丝社5年零5个月活动的结束。
语丝社的起因在于孙伏园从《晨报副刊》的辞职,之后他便提议自己办刊物,在得到鲁迅、周作人的支持后,开始出面约集了十六个撰稿人,并且印了红字白纸的广告,加以张贴说明“
本刊由周作人、钱玄同、江绍原、林语堂、鲁迅、川岛、斐君女士、王品青、衣萍、曙天女士、孙伏园、李小峰、淦女士、顾颉刚、春台、林兰女士等长期撰稿”[注]。然而,当时这个刊物还没有正式命名,只是在正式创办前的一次碰头会上,大家才在“顾颉刚带来的一本《我们的七月》中到‘语丝'两字,似可解也不甚可解,却还象一个名字,大家便同意了。就请钱玄同先生题签。次日即由伏园去报告鲁迅先生,他都表示同意”[注]。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创刊号出版,地址是北京大学第一院新潮社(后来北新书局成立,《语丝》周刊才改由北新书局发行),标志着语丝社活动的正式开始。
鲁迅
《语丝》周刊发行之初,孙伏园、李小峰、川岛三人出力最多,由孙伏园主编,但不久孙伏园被邵飘萍请去出任《京报副刊》的编辑工作,这样《语丝》周刊的具体事物多由李小峰负责。而实际上的编辑却是周作人——“社员的稿件,来则即由李小峰发排,外面的稿件,则由李送给周作人去看,决定取舍”[注]。
而已集
1927年10月24日,《语丝》周刊在北京被张作霖军阀政府查封,发行《语丝》的北京北新
书局也遭到了查禁,所以《语丝》第156期勉强出版后,便移到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这时,李小峰的北新书局迁到上海,自办了《北新》,孙伏园和弟弟孙福熙在上海办了个嘤嘤书局,同时兼办《贡献》,周作人等人在北京另办了《骆驼草》,鲁迅恰值此时由广州迁至上海,在李小峰的请求下,开始接编上海时期的《语丝》,直至1929年1月,即《语丝》第4卷第52期出版,交由柔石主编,为第5卷第1期(1929年3月11日出版)。柔石编完第5卷第26期后,又交给了李小峰。李小峰出至第 52期(1930年3月10出版),即编完第5卷后,《语丝》自动停刊。这样,语丝社也随之自动消亡。尽管后来北新书局另出《现代文学》,意在直接继承《语丝》,但时下无产阶级文学已成为一股巨流,《现代文学》上文章的旨趣和《语丝》已相去甚远,故忽略不计。
语丝社在其五年多的活动的时间内,并没有严密的章程和组织原则,甚至其创办之初“拟定”的十六位长期撰稿人也并非全部履行了撰稿的职责,更别提长期了。有意思的是,一些“社外”人士,如废名、朱自清、郑振铎、许钦文、郁达夫、梁遇春、冯雪峰、沈从文、胡适、徐志摩等倒是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以致于许多人把废名、梁遇春等误以为是语丝社的成员。可见,语丝社倒更象是一个以《语丝》为核心而集合起来的同人团体,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在文学主张和艺术追求上显得班驳复杂。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尽管语
丝社成员及其撰稿者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是基本一致或相通的。周作人代写的《语丝·发刊辞》集中体现了语丝社同人的基本主张和态度:“我们只觉得现在中国的生活太是枯燥,思想界太是沉闷,感到一种不愉快,想说几句话,所以创刊这张小报,作自由发表的地方。”又说“我们并没有什么主义要宣传,对于政治经济问题也没有什么兴趣,我们所想作的只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我们个人的思想不尽相同,但对于一切专断和卑劣之反抗则没有差异。我们这个周刊的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注]。可见语丝社直接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战斗精神,提倡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将矛头直接指向迂腐的封建礼教、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虚伪的文风等等。与此同时,语丝社并不忘记倡导美的、艺术的生活,鼓吹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第二节 语丝文体
在几次较为重大的事件中,语丝社表现出了正义的斗争精神和进步的爱国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它的宗旨——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钱玄同 刘半农
“五卅”惨案发生后,钱玄同就在《语丝》第31期上发表了《关于反抗帝国主义》的文章,呼吁“我认为反抗帝国主义,简直是咱们中国人今后毕生的工作”[注]。针对日本人在北京办的《顺天时报》,周作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队以新闻 或学校为工具,阳托圣道之名,阴行奴化之实,《顺天时报》历年所作的都是这个工作”[注]。在北京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都为学生伸张正义,而《现代评论》派的陈源却公然以“公正的面目”替杨荫榆说话,污蔑进步教师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为此,鲁迅的《不是信》、刘半农的《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周作人的《我们的闲话》等杂文,都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陈源之流的流言和伪装。“八·一三”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死地”》、《无花的蔷薇》等文章,大声疾呼:“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注]周作人、林语堂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改变了嘲弄和反语的笔调,写下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和《悼刘和珍杨德女士》等文章,指出“段祺瑞却是屠杀同胞以取媚于他的主子日本人的!我们更应早自为地;我们即使甘心被段祺瑞二次三次的屠杀,我们也决不甘心拿我们活鲜的生命,换取日本人的满心高兴呀!”[注]此外,尚有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张定璜的《檄告国民军》、丘玉鳞的《我们的女旗手》等。
正是在这种对敌斗争和有感而发中,《语丝》虽然也兼登小说、诗歌、译介文学、甚至学术文章,但却发展成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尤其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这显然承接了“五·四”“随想录”的思想精髓,但较之却更有特,更为洒脱——“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注]。形成了“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
“语丝的文体”最早是孙伏园在《语丝的文体》中提出的,之后周作人在《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中加以阐发,指出其“唯一的条件是大胆与真诚”[注]。后来鲁迅归结为“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实是准确之极。但这些多倾向于思想立场上的总结,实际上,“语丝体”在文学风格和艺术上同样异常出。从文章写法上说,《语丝》上多有漫谈式的文字,特别是反语的运用,简直是创造性的,通过独白、对白、旁白的形式以反语来进行讽刺,表现的极为成功。如鲁迅的《牺牲谟》、刘半农的《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周作人的《碰伤》、江绍原的仿近人体骂章川岛等等。
第三节 语丝社的文学创作
一、散文创作
语丝社的《语丝》尽管也刊登小说、诗歌、论文和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但主要的文学成就却集中在散文方面。语丝社的散文创作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泼辣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散文。
 
1、杂文创作
鲁迅杂文选
杂文创作是《语丝》作家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语丝》发表杂文约500余篇,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然首推鲁迅。鲁迅的杂文中,《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里的大部分文章是发表在《语丝》上的。这些杂文锋芒锐利、意蕴深刻,体现了《语丝》杂文犀利脱俗的基本特征。此外,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也全部发表在《语丝》上,这部作品记录了鲁迅当时的心路历程,艺术性比较高,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某些艺
术技巧,而且吸取了外国的表现方法,成为新文学中散文诗这一艺术形式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对后来的散文诗创作和发展都起过很大作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周作人在《语丝》上发表的杂文则善于通过戏谑轻松的笔调,用反语幽默的形式来谈严肃的社会问题,进行激烈的社会批评,形成一种激进昂奋的“浮躁凌厉”的战斗风格。《卧薪尝胆》、《偶感》、《门前遇马队》、《》等篇对反动军阀屠杀革命者、进步学生和无辜众的暴行进行控诉;《新中国的女子》、《吃烈士》等篇则是对英勇反抗者的热情赞颂;《祖先崇拜》、《思想革命》等篇揭露了封建传统礼教,呼唤思想革命;《碰伤》、《沉默》等篇对摧残言论自由、武力镇压众运动等军阀暴行,采用了反语式的嘲讽;《日本人的好意》、《裸体游行考证》等篇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奴化的本质。如此等等。
钱玄同的杂文也很有特。他在《语丝》上发表的《告遗老》、《中山先生与“国民之敌”》、《废话》、《疑古玄同与刘半农抬杠》等杂文,显得冷峻,富于讽刺锋芒,在反语中嘲讽论敌,反封建的精神较强。刘半农此时也写下了《徐志摩的耳朵》、《悼“快绝一世的徐树铮将军”》、《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等讽刺名篇。作者用夸张和嘲笑的口吻,写得平易畅达、幽默俏皮,立论驳难都能恰倒好处,喜笑怒骂,笔锋极为犀利。
此外,孙伏园、川岛、李小峰、孙福熙等人也都有优秀杂文出现。
2、小品散文
周作人
语丝社在小品散文方面成就最高的非周作人莫属。《语丝》在北京发行时,主要由周作人负责编辑,这时他在《语丝》上发表的文章比较多,约占刊物的四分之一篇幅,这些文章大多收在《雨天的书》(1925)、《泽泻集》(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等书中。他的小品散文取材广泛,从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到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讲究“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常常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出丰富有趣的知识,或是抓住生活中一鳞半爪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旁敲侧击,左右逢源,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如《苍蝇》、《菱角》、《两株树》、《喝茶》等篇。周作人的小品文在写法上基本上是“散谈”式的,笔随情迁,舒展自如。这种看似散漫支离的笔法,却写出了浓郁的生活蕴味,如《苦雨》、《死之默想》、《论作鸡蛋糕》、《鸟声》等篇。与此相通的是,周作人的小品文
常在冲淡的情感之中深含诗意:《故乡的野菜》在深沉的怀乡之情中透露出恬淡深长的诗意;《乌蓬船》在玩赏水乡盛景的同时,一种悠远的故乡之恋油然而生,令人眷念不已。这类作品还有《北京的茶食》、《爱罗先珂君》、《喝茶》等多篇。
林语堂
林语堂 在《语丝》上也发表了大量的小品散文。如《劝文豪歌》、《咏名流》、《论骂人之难》、《悼刘和珍杨德女士》等篇提倡自由民主,揭露北洋军阀的暴行和“现代评论派”的虚伪,并对社会解放,改造国民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显示了“真诚勇猛”的时代战斗精神。这些小品文主要辑入其散文集《剪拂集》中。林语堂的这些散文追求西洋式的幽默和绅士之风,庄谐杂陈,深入浅出,语言平实而又机智,有一种举重若轻、从容自如的风度。
此外,孙福熙、废名、川岛等人也都在《语丝》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散文。
 
二、其它创作
语丝社除了散文创作之外,小说、诗歌等文学成绩并不突出,只有废名的一些散文式的小说(如《竹林的故事》、《花炮》、《无题》等)、章衣萍的一些爱情小说(如《情书一束》、《深誓》等)、刘半农的少许诗歌、江绍原的部分中外民俗札记、顾颉刚的几篇古史考辩等文章。
语丝社是在新青年解体之后成立的,它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文学的光荣传统,致力于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并以其“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庄谐陈出、喜笑怒骂的风格,在当时的众多文学社团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其刊物《语丝》周刊对散文的大力提倡,不仅向上直接承袭了“五·四”“随想录”的遗风,而且向下促成了现代杂文、小品文、学者散文的成熟,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整个现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散文品位。
二、问答题
  1、语丝文体
  隐藏答案
指《语丝》文艺周刊上发表的,重视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杂文和散文随笔等所形成的富
有战斗特的,风格泼辣幽默的文艺体裁。它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竭力抨击和讽刺旧事物,催促新事物的产生,为后来“左联”时期战斗性小品文的发展开了风气。
2、简述“语丝体”风格特。
  隐藏答案
“语丝的文体”最早是孙伏园在《语丝的文体》中提出的,之后周作人在《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中加以阐发,指出其“唯一的条件是大胆与真诚”。后来鲁迅归结为“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但这些多倾向于思想立场上的总结,实际上,“语丝体”在文学风格和艺术上同样异常出。从文章写法上说,《语丝》上多有漫谈式的文字,特别是反语的运用,简直是创造性的,通过独白、对白、旁白的形式以反语来进行讽刺,表现的极为成功。如鲁迅的《牺牲谟》、刘半农的《骂瞎了眼的文学史家、》周作人的《碰伤》、江绍原的仿近人体骂章川岛等等。总之,“语丝文体”形成了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的风格。(具体参见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