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已集读《魏晋风度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有感
兴趣的因是好奇,好奇是人的天性,是基因决定的,所以有些人的好奇心大些,有些人的好奇心小些,但基因决定的是先天,后天际遇的不同会影响好奇心的大小。可以肯定的是读书越多好奇心越重,兴趣点越多。就我个人而言,也许是缘分,也许是必然,一直以来对魏晋风度颇有向往,至于魏晋风度到底是什么,到底有没有,是不是有心人故意播下的种子,实在难以说明。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鲁迅先生1927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的一篇演讲稿,后来收入到了《而已集》,而已集收录的多是杂感,但这杂感又正值见到“许多血和许多泪”的感触,所以此篇演讲稿在论述之余不免还有些弦外之音。
我看通篇演讲的脉络,从曹操讲起,呼吁大众独立思考,不要为历史左右,进而阐述文章之风度,即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此类风气从汉末魏初至魏末晋初,总结下来就是师心使气,而这一过程中的名士如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在行为做事方面形成了一定社会风气,如清谈、如药、如酒,为魏晋风度增加了许多点缀,但文章风度、名士行事的背后,于哲学的思辨、与政治的拉扯,像是个死结纠缠不清。最后行至晋末,慷慨激昂渐行渐
远,名士想出世而不得,文章就变得温和恬静,形成了田园风格。
鲁迅是民主战士,当然是斗争的。师心使气是他的风格,田园出世不是他的向往。
魏晋名士嗑药,实在是小节中的小节。老百姓效仿,以致后世认为宽衣大袍有仙风道骨之感,实在是贻笑大方。酒就更不用提了,阮籍借醉酒回避司马氏的拉拢,真是个又好笑又无奈的写照。魏晋名士因为嗑药、饮酒,会表现出许多与礼教不符的行为,被认为是破坏礼教的,反中华哲学的,所谓欲加之罪。而鲁迅这篇演讲所呼吁的,恰恰是期望民众自省,能够辨别谁是真三民,谁是假礼教。
谈起魏晋名士,恐怕名头最响的要数竹林七贤,而竹林七贤中又以嵇康为最。嵇康身上有很多传奇,嗑药饮酒,性格强烈,而且是自始至终的强烈,嵇康之死又将他的生命升华,其间政治的涌动、广陵散的传说更是让嵇康的事迹流传百世。关于嵇康的记载很多,真真假假不易辨别,有一本《嵇康之死》的小册子写得很有意思,某种程度上可以当做历史研究看待。以个人愚见,嵇康是否很帅不重要,为什么以打铁为生不重要,演奏的广陵散是否为绝唱不重要,无论他在文化界或普罗大众心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在当权者看来仍然如蝼蚁,灭杀其肉体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非汤武而薄周孔。”固然
是导致当权者灭杀嵇康的直接原因,但追根溯源,嵇康本来就未站司马氏的队,嵇康的夫人是姓曹的,是曹操的曾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