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感悟3篇
《儒林外史》虽然它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
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儒林
外史读书感悟3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1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
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
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
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并且他博览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
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
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
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
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
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
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
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
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
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2
我最早接触《儒林外史》还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听老师说过《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时代意义的书,并且建议我们去读它。但是那时太小了,有许多内容还不能够理解,所以我长大了之后就开始读它。
首先我觉得吴敬梓先生非常的了不起。他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
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不过,他决不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正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种种经历,才使我们认识到他最终与官场决裂,这一可以看出吴敬梓先生对向往自由的那份执着和追求。是他教会了我正直与坚持。
当我读了他的书,我才发现原来他所写的东西,全部都来源于他的生活中。
书中最为典型的是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
周进,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终没有成功,于是他就跟着商人,替他们管账,相当于一个账房先生。有一次,他经过考场,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
大哭,哭得死去活来,他的朋友看见了,实在于心不忍,替他捐了一个官。范进,一个考到胡子花白都没有考取功名的一个读书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进看见范进这么大年纪还在考场里考试,就问他的原因,范进
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周进听了之后,觉得两人的经历十分相同,于是非常同情他。周进作为主考官,在审阅范进的试卷时,特别关注了他,周进第一次读范进的文章,觉得他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又想到了两个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于是就
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后,他觉得他写的还不错,于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
之后,他拍手叫好,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范进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是
之前的考官却没有发现他有才华,这就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统治和
官僚机制的腐败。
在整个小说中吴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鲜明的讽刺手法,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统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时吴敬梓先生的语言也是非常有特的,采用了许多全椒地方方言。在这个小说中,我看到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
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小说热情地情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白
话的运用已趋纯熟白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用高超的讽刺
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讽刺小说的高峰,
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不要过于重视钱财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
利富贵,要放开自我,追求思想自由。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
不要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
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3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
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
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
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
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
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
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
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
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
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读书趣事
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
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
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请人,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
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