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飙举电至△biāojǔdiànzhì
典故:飙:疾风、暴风。风起云涌闪电到。形容声势猛烈。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世务》:“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
2▲宾至如归△bīnzhìrúguī
△典故:宾:客人;至:到;归:回到家中。客人到这里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
客人热情周到。△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例子:列车服务员招待热情,服务周到,旅客都有~的感觉。
3▲朝发夕至△zhāofāxīzhì
△典故: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程不远或交通方便。
△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注水》:“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唐·韩
愈《祭鳄鱼文》:“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
△例子:防边防海,转运炮,~。(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4▲充类至尽△chōnglâizhìjìn                △典故: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
△出处:《孟子·万章下》:“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
5▲大中至正△dàzhōngzhìzhâng                △典故: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出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
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6▲纷至沓来△fēnzhìtàlái                △典故: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出处:明·张岱《鲁云谷传》:“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瑕。”
△例子:贴出布告以后,自己在招募公所坐镇,只见应募的小伙子,~,应接不暇。(高阳《清
宫外史》下册)
7▲奉为至宝△fângwãizhìbǎo                △典故:奉:信奉,敬奉;至宝:最珍贵的宝物。敬奉为最珍贵的宝物。
8▲福不重至,祸必重来△fúbùchïngzhì,huîbìchïnglái                △典故:福不会接连而来,祸灾却会接踵而至。
△出处:汉·刘向《说苑·权谋》:“往年秦拔宜阳,明年大旱,民饥。不以此时恤民之急也,
而顾反益奢。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也。”
9▲福无双至△fúwúshuāngzhì
△典故:指幸运的事不会接连到来。
△出处: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
△例子: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祸不单行。’”(明·施耐庵
《水浒会传》第三十七回)
10▲福至心灵△fúzhìxīnlíng                △典故:福:幸运。意思是人运气来了,心也变得灵巧了。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祝诵》:“史炤《通鉴疏》引谚:‘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例子:自古道:“~”,三场完毕,没有出岔子,等到出榜,居然高高的中了。(清·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11▲骨肉至亲△gǔrîuzhìqīn                △典故: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
△出处:《三国志·魏书·鲜卑传》:“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
△例子:萧队长又说,贫雇是农是~,我才敢说话。(曲波《暴风骤雨》二十五)
12▲鸿鹄将至△hïnghújiāngzhì
△典故: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出处:《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3▲患至呼天△huànzhìhūtiān                △典故:患:祸患;呼:喊。形容事前不作准备,灾祸临头,求天救助。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例子:如果不早作准备,来年汛期~,就来不及了。
14▲接踵而至△jiēzhǒngãrzhì
△典故: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
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例子:台湾之割,青岛之割,威海之割,~。(章炳麟《箴新党论》)
15▲口惠而实不至△kǒuhuìãrshíbùzhì
△典故: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
而已集
△出处:《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例子:河间冯树柟,粗通笔札,落拓京师十余年,每遇机缘,辄无成就,干祈于人,率~。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16▲老之将至△lǎozhījiāngzhì
△典故: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出处:宋·陈亮《谢胡参政启》:“少不如人,所向墙壁;老之将至,乃罣网罗。”
17▲累土至山△lěitǔzhìshān                △典故:比喻由小到大,积少成多。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九十卷:“累丝至疋,累土至山,累业至圣,累灵至真,
故万里之涉累足乃达。”
18▲联袂而至△liánmâiãrzhì
△典故:比喻一同来到。
19▲联翩而至△liánpiānãrzhì
△典故:形容人接连来到。
20▲情至意尽△qíngzhìyìjìn                △典故:指对人的情谊已经到极点。
21▲仁至义尽△rãnzhìyìjìn                △典故: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
度。△出处:《礼记·郊特牲》:“蜡之
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例子: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的了!(冰心《斯人独憔悴》)
22▲任重至远△rânzhîngzhìyuǎn                △典故:愿意指负载沉重而可以到达远方。后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天地,做出宏伟的
业绩。△出处:《易·击辞下》:“服牛乘
马,引重致远。”
23▲如获至宝△rúhuîzhìbǎo                △典故:至:极,最。好象得到极珍贵的宝物。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出处:宋·李光《与胡邦衡书》:“忽蜀僧行密至,袖出寂照庵三字,如获至宝。”
△例子:行至堂阜,鲍叔牙先在,见夷吾~。(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24▲实至名归△shízhìmíngguī
△典故: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
自然就有声誉。△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十五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25▲水至清则无鱼△shuǐzhìqīngwúyú
△典故: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
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水
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6▲随踵而至△suízhǒngãrzhì
△典故: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
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27▲无所不至△wúsuǒbùzhì
△典故: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出处:《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例子:夜间絮絮叨叨,你问我答,凡街坊秽亵之谈,~。(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
28▲无微不至△wúwēibùzhì
△典故: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
到。△出处:宋·魏了翁《辞免督视
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
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例子:还是在剑波十八岁的时候,要到战斗部队去,对这将要离开自己的弟弟,照顾得~。
(曲波《林海雪原》一)
29▲一秉至公△yībǐngzhìgōng                △典故: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却不以此为轻重,委差委缺,仍旧
是一秉至公。”
30▲止于至善△zhǐyúzhìshàn                △典故: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例子: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31▲至大至刚△zhìdàzhìgāng                △典故:至:最,极。极其正大、刚强。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例子:他说“~”,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朱自清《论气节》)
32▲至当不易△zhìdàngbùyì
△典故: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
△出处:明·李贽《焚书·读史·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
施仁义,而论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
33▲至高无上△zhìgāowúshàng                △典故:至: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出处:《淮南子·缪称训》:“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
汉·许慎《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例子:只要能把国家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他就是~的英雄。(梁斌《红旗谱》四十二)
34▲至理名言△zhìlǐmíngyán                △典故: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例子:“你不自轻自贱,人家就不能看轻你”。这话倒说得不错,这也是~。(老舍《鼓书艺
人》十二)
35▲至亲骨肉△zhìqīngǔrîu                △典故:关系最近的亲人。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除是至亲骨肉,缓和疼痛日在面前的,用意体
察,才看得出来。”
36▲至人无梦△zhìrãnwúmâng                △典故: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九回:“自古至人无梦,梦境忽来,未必无兆。”
37▲至圣先师△zhìshângxiānshī
△典故: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出处:《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文王世子》:
“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38▲至圣至明△zhìshângzhìmíng                △典故:至:极。最神圣最贤明。旧时用以称颂帝王。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臣等闻玄祖之道,用慈俭为先;素王之风,以仁义
是首,相沿百世,作则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
39▲至死不变△zhìsǐbùbiàn                △典故:纛:到。到死不改变(现常用在坏的方面)。
△出处:《礼记·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40▲至死不悟△zhìsǐbùwù
△典故: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出处: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
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41▲至死靡它△zhìsǐmǐtā
△典故: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
容立场坚定。△出处:《诗经·鄘风·柏舟》: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42▲自始至终△zìshǐzhìzhōng                △典故: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先皇帝与汴军校战,自始至终,马数才万。今有
铁马三万五千,不能使九州混一,是吾养卒练士将帅之不至也。”
△例子:~,秀莲唱得很拘谨,好象并不想取悦听众。(老舍《鼓书艺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