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原 文
译 文
赏 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我谪居在巴山楚水这样荒凉的地方算来已经有二十三年了。
概写自己被贬的遭遇。
炼字: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无数艰辛。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
情感:凄凉地”“弃置身把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的苦楚委婉表现出来表现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自惆怅不已。
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用典:前一句借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感之情。 后一句借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了自己被贬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旁边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千树木春意盎然。
修辞、情感: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沉舟千帆伤感诗歌,病树万木对比暗含自己虽经历坎坷却依然充满昂扬振奋的精神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哲理: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产生蕴含着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的哲理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zhǎng)
精神。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作不胜感慨暂且借杯酒来振作精神吧。
情感:点明酬答之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长精神三字表现出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整体感知:这首诗在感慨身世遭遇的愤慨中化沉郁为通达变悲怨为乐观表现了诗人面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豁达乐观的胸襟。全诗感情真挚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19西城期末】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 “怀旧空吟闻笛赋”借用典故表情达意,其中的“    ①    ”字既传达出徒能吟诗怀旧的无奈之情,又显现出老友都已不在身边的孤寂之苦,耐人寻味。其他古诗词中像这样借用典故表情达意的诗句还有很多,如“    ②                                                        ”。(2分)
6. 老师请同学们为画线诗句配插画,以下两种设计,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情感说明理由。(3分)
设计一:将“沉舟”“病树”居中突出,将“千帆过”“万木春”画得渺远。
设计二:将“沉舟”“病树”置于画面一角,用明亮的彩渲染“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选择:                                                   
理由:                                                 
【西城期末答案】
(二)(共5分)
5.①答案:空
②示例一:闲来垂钓碧溪上  示例二:忽复乘舟梦日边评分标准:2分。每空 1分,有错字不得分。
6. 示例:设计一  这句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感慨,所以将“沉舟”“病树”居中突出。而“千帆过”“万木春”指的是别人仕途顺利,春风得意,不是作者的心情,应该画得渺远。
设计二  “沉舟”“病树”固然使人感到惆怅,但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句诗表现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因此应当用明亮的彩渲染“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评分标准:共3分。选择不赋分,理由中诗歌内容1分,表达情感1分,设计对应1分。
2019石景山期末】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56题。(共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诗中“闻笛赋”“烂柯人”“歌一曲”皆有所指。任选其一,简要说明指的是什么。1分)
答:     
6这首诗的意境或情感让你联想到哪个人或哪个作品,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3分)
答:     
【石景山期末答案】
(二)4
5示例一:“闻笛赋”指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示例二:“烂柯人”指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所载晋人王质的故事。
示例三:“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1分)
6.示例一:这首诗的情感让我联想到欧阳修。他被贬滁州,能从失意苦闷的情绪中超脱出来,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这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所流露的惆怅又豁达的乐观心态相一致。
示例二:这首诗的意境让我联想到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与刘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蕴含了旧事物必将被新生事物取代的哲理。
(3分。联想1分,分析2分。)
2020东城期末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10-11题。(共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0.古人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意思是诗歌创作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刘禹锡的这首诗,颔联就借典故,既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对_①                  的感慨;
尾联则点明酬答之意,既表达了他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体现了他②                            的精神。 (2 分)
11.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联“神妙”。请简析这一联诗句好在哪里。(2 分)
答:                                                                             
10.【答案】①岁月流逝,人事变迁②坚定 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解析】本题为赏析填空题。诗中所表达情感较复杂,综合全诗可以看出,诗歌的基调从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颔联借“闻笛赋”这个典故映射出作者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也流露出对旧友的不尽思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尾联点明了酬赠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酬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结合以上诗句赏析同学们便可得出结论。
11.【答案】①哲理方面: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方面:情
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解析】本题为诗句赏析题,可以从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景、情、理相结合的角度来评析。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与本诗的表现手法等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018 通州期末】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7—9题。(共7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 对本诗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为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筵席上对我的款待,赠给他一首诗。
B.答谢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见的酒席上赠予我的诗作。
C.对白居易在扬州刚认识我时赠予我的席子表示感谢。
8.诗颔联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思念故友和    ①  的思想情感。你还知道包含典故的诗句是“    ②    ”(写一句即可),表达了作者    ③    的思想情感 。(3分)
9.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冬雪与寒冰不能耽搁春天翩然而至的脚步,同样,任何腐朽势力也不可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种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历史的眼光审时度势,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答案:
7.B(2分)
8.要点:对物是人非感慨      示例:闲来垂钓碧溪上  希望有朝一日能被重用(共3分。每空1分)
9.C(2分)
【2018 门头沟期末】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11题(9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主要表达了诗人        的精神。(2分)
9.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富含哲理,请你用一段话阐释你对这一哲理的理解。(2分)
10.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的“君”具体指的是       。(1分))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已经成为千古名句。古诗词中像这样富含哲理的诗句还有很多。例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      ①      ;再比如:陆游在《游山西村》的    ②  ,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从你记忆的宝库中,再搜寻出同样富有哲理的两句诗,写在下面。        ③                ④        。(4分)
答案:
8.乐观、豁达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