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诗歌诗篇第四篇解读分享
    一、《山居秋暝》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上,只用了“赋”的手法描摹山水,但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用了“比兴”的手法。因而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二、《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约),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
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其七绝能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为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孤城”中将士固守边疆,整体表现他们身先士卒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广袤的青海湖飞过,连绵不断的阴云把雪山都啰亮了,东站在玉门关这座孤城中向四处张望。在沙漠里的战场上,出战的将士身经百战铁甲都弄断了,尽管这样,不击溃敌人决不回家乡。但也存有相同的认知,有些评论家例如沈德潜就指出“崩楼兰终不还”存有“归期无日看看”的意味,因而主张学生存有自己的认知。
    三、《登高》
    杜甫:(—), 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于河南),其祖父为杜审言。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没能托福中进士。后入长安,困苦十年,以献上三大礼诗赋,始招来看护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至,为叛军所杀,脱险后前往灵武,麻鞋见到天子,被授为左拾遗,又谪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移居成都浣花掉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去,即为
迁居夔州。后黄居素出峡,飘泊鄂湘,病死舟中。诗人迭经盛衰场屋,备受艰难困苦,写下了许多充分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作“诗史”;他辑诗歌艺术之昌明,就是承前启后的了不起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作“李杜”,对后世影响深刻。
    《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览胜》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以仅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归纳的笔法,写下了江边秋景的壮丽与伤感。诗人挑选出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着急、低、啸哀、清、黑、飞抵,从感觉、视觉、感官、声音、彩等角度予以描绘形容,写下得极为精致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图形了重泉伤感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开拓至更深刻的空间,写下得极为宽广而雄浑。此准讯句写下“落木”,下句写下“长江”,“无边”、“不尽”深刻宽广,“萧萧”、“滚滚”生动雄浑。此句写下得气势磅礴,而且又投影着不尽的悲慨之情,彰显了诗人悲凉伤感的艺术风格。颈联及转为抒写悲秋作客、多病献艺
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惨寂寞的情怀。“悲秋”已按捺不住,又并任“多病”;“常作客”已出来飘零之痛,“富豪之家献艺”又迎寂寞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下了悲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及上下句,“悲秋作客”增添“艰困痛怨”;“百年多病”带出“穷困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写了诗人穷困潦倒的伤感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穷伤感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览胜》赏析(陶道恕)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