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说课稿「公开课」
恭敬的各位领导以及各位评委:
大家好!
一、诗歌文本说明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诗歌作为 一种中国文化在华夏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向来奔腾不息。在诗歌的教学中,我们期望 以诗歌的诵读、品析、鉴赏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诗歌 的真正内涵,从而走进诗歌的心灵,并能有效的拓展迁移,轻松应对语文考试题中 诗歌默写与鉴赏。就绵阳的中考而言,诗歌的考察涉及到诗歌默写和诗歌鉴赏两个 部份,占有不少的分值,而诗歌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 别亦难》一首,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的爱情诗,并且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两个 有情人难以经受的离恨、平生不渝的爱情及重见邀无期的哀伤。这首诗
是李商隐 “无题”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意境含糊,感情深沉,凄婉而迷离,极富艺 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说明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了解作者李商隐简单的生平事迹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深刻含义和“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以及这首诗 歌的主旨思想。
3、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理解古代女子在悲哀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 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 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含糊婉曲之美。
4、学习并体味“读出韵、品出情、迁出悟”的诗歌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说明
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我按照“读出韵、品出情、迁出悟”的步骤方法来进行 设计,以学生展
示为主,教师归纳总结点评为辅。
(一)作者介绍——晓背景,明风格。
说明:是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惟独这样我们才干与 古人为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才干体味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者寄托的人 生心志。诗歌不仅仅是几行文字的串联,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体 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反映着独特的诗歌主题。就诗歌的背景而言,不 同的时代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诗歌情怀。
方法:由学生先介绍,学生补充,再由老师补充总结并形成简要的文字笔记。
明确:李商隐(约 813——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唐代诗人,曾经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等职。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 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李商隐一辈子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 朝,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彩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开成二 年,李商隐 25 岁时举进士。次年,李党人河阳
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 记,并把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 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 国之志,带着一颗“夙心”,在悲忿寂寞中死去。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 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惨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 活无非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往往寄 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 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 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 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餬口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 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 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 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 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 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 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 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 娥》 )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 诗。特别是七律,继承前人的方面较广,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 的特,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采;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 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境界,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树 一帜,成为一颗光采夺目的明珠。
(二)诗歌诵读:读准音,诵出韵。
说明: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之美。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读,我们能感悟其音韵 之美,感悟诗中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正是此理。于是诗 歌教学的首要之事就是让学生读出韵,而要读出诗韵,先要引导学生读准音,明其 意;定抑扬,知缓慢。
方法: (1)学生齐读。 (2)学生点评。 (3)学生个读。 (4)学生点评。 (5)老师范 读。 (6)学生点评。 (7)老师总结。 ——注意让学生从李商隐的个人的诗风(含糊、 精美、典雅、凄婉、迷离)特点结合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来点评诗歌诵读语气的抑扬 缓慢。
明确: 1、断句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字音
蜡炬(làjù) 云鬓(bìn) 蓬山(péng) 殷勤(yīnqín)
3、情韵
此诗情感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含糊婉曲之美,表现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 不渝的爱情以及两地分离不能相聚而期盼相聚的伤感和期盼。所以在诗歌的情韵诵 读时在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的同时语速不宜过快,要缓慢而低沉,在相思而不得相 聚的哀怨中要读出对爱情的.坚定和对相逢的期盼。
4、诗意
首联: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 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颔联: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干滴 干。
颈联:我(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耽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青春的容颜 消失。 (爱人)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尾联: (爱人)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翼有 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爱人,往来传递消息。
(三)诗歌品析——抓意象,品手法。想画面,析情感。
说明:恭敬的各位领导以及各位评委,诗歌的品析是诗歌教学的核心,现在我 从“抓意象,品手法。想画面,析情感”四方面就这首的品析作简要说明。
伤感诗歌①抓意象,品手法。是指知晓诗歌具体所描写的对象,以及诗人所采用的修辞 手法和写作手法。抓住了意象,品出了手法,也就能悟出诗歌所情感与心志。就诗 歌的意象而言,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对象,也是诗歌情感的主要载体,不同的意 象有不同的情感寄托。在教学中不妨给学生以适当的归类,让学生在诗歌的品读中 能就意象而品味出诗人所寄托的情感心志。 (比如诗歌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矩成灰泪始干”的鉴赏。 )
②想画面,析情感。诗歌的语言是灵动的、跳跃的,是词语意象的串联,受字 数的限制,用字用词要省略。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品味诗歌情感时跳出诗歌字数的 限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人眼前所见,感悟诗人眼前的画面,画面不同,诗 人所寄托的情感也不同。 (比如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鉴 赏。 )
方法:在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赏析的基本要点和步骤时,主要让学生参预讲解品 析,师生互评互点。 (1)学生齐读,品味音韵。 (2)结合注解,学生研讨。 (3)学生 解答,同学点评。 (4)同学表述,老师补充。 (5)师生总结,形成笔记。 ——按照首 联、颔联、颈联、尾联、诗歌主题的顺序来展开教学。
明确: (1)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此联写爱情的不幸遭 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 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 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东风无力 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 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夸姣的春 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 景物,固然更使她悲怀难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 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 与可惜! 所以此句渲染抒情主人公悲哀难禁的心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