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感脉络。
2.鉴赏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笑对苦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
2.出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1--5组同学对应朗读1--5段,朗读完成后另一生评价。
问:作者的情感在全文中有没有变化?朗读课文,出文中表达情感变化的关键词,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学生回答后明确:(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乐 (总结后板书)
三.再读课文,鉴赏手法
《赤壁赋》 | 赤壁之水月 | 历史之水月 | 哲理之水月 |
重点语句 | |||
各自特点 | |||
学案表格中任选一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完成“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引导和分析,通过对“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的解析理解,让学生明白景。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老师再通过对语速、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来逐句品读。
例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和“徐”语音加强,语速慢,语调要轻柔,要读出那种优美的意境。
例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回于斗牛之间。
“明月”“窈窕”声音要延长,语调要比前一句高一些。后一句语速慢一些,语气舒缓些,仿佛看到月亮缓缓移动。
指导完成后个读展示朗读效果。
问:作者如此高兴,为何又“愀然”转而为悲了呢?悲从何来?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明确。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歌词“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政治失意。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的《离骚》,代表高洁的品质,生命的君主,美好的理想。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的箫声。
让一学生出描写箫声的句子,并回答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的?
明确:前一句用比喻手法直接刻画箫声的幽怨悲凉,后一句运用夸张和想象侧面烘托箫声的催人泪下。
让一学生朗读,另一生点评,明确品读方法:语速慢,语调低沉。
(3)来自客的回答
问:第三段客的回答诉说了哪些悲?
同位小组间讨论交流后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同学们,(课件展示)情景交融是指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不只是客观的描写,而是在写景时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法,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全文无论抒情还是议论说理,始终不离开江上的水月风光,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情因景生”“借景议理”,情、景、理三者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使文章达到了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含有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问:最后的乐和文章开始的乐内涵一样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学生回答后明确:
不一样,前面的乐主要是因景而乐,感官;后文的乐是因释然而发自内心的通达之乐,内心。
问:文章采用主客问答形式,是真的有主和客吗?
学生回答后明确:
主客代表的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课件展示),反映了苏轼陷于苦闷而又希望摆脱苦闷
的矛盾心理斗争过程。最后是乐观的苏子战胜了悲观的苏轼。而苏子的乐观超然却是在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在狱中几经折磨差点致死之后又被贬黄州,以疲病之躯躬耕东坡、自食自足的坎坷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仍怀有如此达观豁达的心态,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对苏轼的这种人生状态界定为成熟。(课件展示“精神突围”)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的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而对成熟的含义,余秋雨又这样诠释:(课件展示,师生齐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四、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人活一世,可能经常要在人生的夹缝中讨生活,艰难之时能想到黄州时的苏轼,从他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五、布置作业:
1.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校园秋景。
2.收集有关赤壁的诗文
《赤壁赋》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密州出猎》等,主要停留在阅读背诵和低层次的鉴赏阶段。理解疏于肤浅,缺乏深度,但总体是哪个学生对于苏轼的作品及苏轼本人还是具有较浓厚的兴趣,高中生思维更加活跃,理解能力和独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强,因此,完全可以用语文任务所要求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使学生感悟苏轼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豁达并以此受到启迪。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或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了“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现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又难以排遣释怀。苏轼的人生经历及面对挫折时的那种坦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又恰恰可以给他们以榜样,能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培养学生们笑对苦难的乐观精神,帮助他们快速健康成长。
《赤壁赋》效果分析
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抓基础知识。对文言文的教学一方面要注重文,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言。只有言的内容落实到位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言的梳理用了三个课时,这样在第四个课时把握作者情感,鉴赏情、景、理交融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
语文课堂里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能力,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教给
同学们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叶圣陶在高校课程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更要注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成为体验者,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教师精心组织,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教师巧妙设计,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教师灵活调控,让学生成为反思者,课堂上用小组讨论加分来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在对《赤壁赋》见仁见智的鉴赏交流中,激发了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学会了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共同分享了审美乐趣,受到了情感熏陶,还能引发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再一次验证了经典的力量。
《赤壁赋》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为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赤壁赋》学案
编制: 审核:语文组 2020.11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感脉络。
2.鉴赏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笑对苦难的精神。
学习任务1:理解作品内容,需要我们“知人论世”。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重点内容。
(1)请根据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对作者的认识,写一段介绍苏轼的文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
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2)文体知识——赋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已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赋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在形式上“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3)抒情手法——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只是客观的描写,
而是在写景时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4)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四个月,每天被逼交代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认为自己必死无疑了。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加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可以说“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5)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元丰五年(1082),苏轼又来到赤壁。这 时他已年过半百,
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的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作者先后两次舟游黄州城外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曾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