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轼》教学设计
高年级语文小课题组吴元清
教学目标:
1、通过拓展阅读,扩大对苏轼及其诗词的认识。
2、通过阅读指导,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了解作者豁达、达观的人生态度与豪迈的性情。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生活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诗人的豁达、豪迈与多情。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会了许多的古诗词,认识了许多诗人,你能根据提示,猜猜他是哪位诗人吗?
这是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
号称“诗、书、画”三绝;
他的诗作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作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的字是子瞻,号为东坡居士;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弟弟合称“三苏”
……
2、回忆一下,你学过或读过哪些苏轼的诗或词,听过哪些他的故事?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几首词,对苏轼东坡做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二、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三、自主阅读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
(一)学生自由阅读这三首词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放声朗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说说读了这三词,你对苏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学习《临江仙·夜归临皋》,体会诗人的豁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为更好欣赏这首词,先对“东坡”一词略作解释。
东坡: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遭贬黄州(现在湖北黄冈),住在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他效仿白居易闲逸事农,在不远的地方种了一块地,起名“东坡”,并以其自号,在这里又建雪堂,准备闲度劫后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里词人告诉人们,他晚上在东坡喝酒喝醉醒来后要回临皋亭,归途中似乎又不清醒了,因为天到几更也搞不清,这从“仿佛”二字就说清了。苏轼这样醉意朦胧的回到住处,结果连门也进不了,因为“家童鼻息已雷鸣。”在敲门无人答应的情况下,困意,醉意,无奈之下,只好“倚杖听江声。”
词人在听江声的过程中,自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于是引出了词的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话意思是说人的身体是上天给的,不要为着世间的烦恼事让自己的思想受到干扰,身体受到伤害,人一定要超脱。要冷静面对多变的人生。
“夜阑风静縠纹平”的恬静,正反映了词人这种对待人生的平静和超然。
接下来,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幅余生图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是何等的飘逸,何等的洒脱,何等的浪漫,何等的诗情画意,何等的令人拍案叫绝!
(三)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诗人的豪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直译: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
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四)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会诗人的多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直译: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评析: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四、小结
通过三首词的学习,我们认识大了一个旷达的苏轼,一个豪迈的苏轼,一个多情的苏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能多读诗词,进而了解诗人,并从中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王安石    司马光  乌台诗案
豁达
豪迈
多情 走近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