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L“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涛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田为书足长方形的。“—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
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 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
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诵全诗.体会诗作的寓之哲理。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 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