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浪淘沙》(其一)。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1.会写“涯、莺”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浪淘沙(其一)》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
九曲(qū)浪淘风簸(bǒ)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畦(qí)绕(rào)闼(tà)
◆着重辨形:
“簸”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朗读示例: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2.教师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看着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歌颂过她。那么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有着怎样的风采和神韵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板书:浪淘沙。
(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明确: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
“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2)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刘禹锡的为官经历,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浪淘沙(其一)》。
1.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
预设一:“九曲”“万里沙”
过渡:大家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课件出示图片)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
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藏族人民。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给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等(藏语中,称“河”为“曲”)
。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用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蜿蜒。
万里沙:这是说黄河水里挟带着大量泥沙,既写出了黄河泥沙多的特点,也写出了黄河之长。这里的“万里”也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
预设二:“浪淘风簸”
明确:“淘”指水流冲刷,淘洗;“簸”指颠动摇荡。这两个动词连用,节拍非常紧促,渲染出黄河上的险恶风波和河水的汹涌澎湃。
预设三:“自天涯”
思考:“自”是什么意思?
教师出示“自”的几种释义:①自己;②自然,当然;③从;由。第三种释义说得通,“自天涯”是说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