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现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是以“连续观察”为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正如单元导语页中这两位细心观察的同学一样,课文的作者也留心于日常生活,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准确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出示:第三单元导语页。)
2.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本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
(二)学习《暮江吟》
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眼中,江边的景到底有美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暮江吟》。
出示:《暮江吟》古诗。
1.读通——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请你借助拼音,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暮江吟》古诗。
相信你一定读准了“暮”和“瑟”这两个生字。
出示:描黄“暮、瑟”。
读准了字音,你能试着读出这首七言绝句的节奏吗?
出示:《暮江吟》古诗。
我们看这首诗的韵脚——中、红、弓,在朗读时,韵脚我们要读得稍长一些。请你听老师来读一读。
出示:《暮江吟》古诗,描红“中”“红”“弓”。
读好节奏,韵脚再读长一点,这样读就可以读出古诗的韵味来。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来试着这样读一读,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出韵味来。
2.读懂——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读出了韵律感,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我们可以利用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常用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出示:理解诗意的常用方法: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
我们先来看题目的意思。借助注释,我们明白了“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游子吟》《石灰吟》等。
出示:《暮江吟》,画出注释
“吟”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注意右边是“今”。出示:生字“吟”
通过查字典,观察插图很容易理解“暮”就是傍晚时分。
出示:圈出“暮”,旁注释:傍晚。
“暮”也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它的甲骨文字形就像太阳落到草丛里。所以,在书写时要注意最下面是“日”字。
出示:生字“暮”,旁附甲骨文图片。圈出“日”。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傍晚时分在江边欣赏美景所作的诗。
作者首先看到的是夕照下的江水。我们先读读前两句古诗。
出示:古诗。
看看插图,再读一读“瑟瑟”的注释——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那么,此时作者就看到了: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到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红,一半呈现出青绿。
出示:注释
奇怪,明明残阳是照在江面上,这里怎么不说“照”,却用了“铺”呢?插图中,那一道“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过来的,确实像慢慢“铺”到江面一样伸展开来,所以,读“铺”时声音稍拉长。请你想象画面,再读这句诗。
出示:描黄“铺”。
入夜后,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读读后两句诗。
出示:古诗。
同学们肯定注意到“可怜”这个词,在这里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而是注释中“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夜”哪里可爱呢?原来在这夜,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多美的夜啊!想象着这幅画面,试着再读这句诗,读出轻松愉悦来。
出示:描黄“可怜”。
你看,除了常用的这几种理解诗意的方法,我们又借助替换词语、关注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的方法,然后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就理解了诗意。
请你再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出示:替换词语、关注特殊含义的词语、边读边想象。
3.读美——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幅幅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哪幅画面你觉得更美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吧!
老师听到了,有同学喜欢这幅日暮江景图。
出示:前两句古诗。
是啊,读着读着,我们不光看到了那柔和安闲的夕阳下沉,余晖慢慢铺满江面。我们仿佛还看到了江面半边青绿,半边红艳这样美妙的画面。诗人正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彩感鲜明,极富动感的“日暮江景图”。试着把“瑟瑟”稍微重读,把“红”的读音稍微拉长,再把这句诗美美地读出来。
前两句描绘了“日暮江景图”,那么,后两句又描绘了什么时候的美景?
出示:后两句古诗。
对,是夜晚时的江边美景。你看,此时已经入夜了,诗人从傍晚到入夜一直没有离开,正是他连续细致地观察,才描绘出了新月高挂夜空,露珠闪烁光芒的灵动画面。再读读这两句诗,读出你的喜爱和赞叹之情吧!
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边读这首诗边想象画面,读出意境美。
出示:古诗《暮江吟》。
4.背诵——运用方法,学会背诵
你能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吗?可以边欣赏书上的图画边进行背诵。
出示:插图。
你会背了吗?老师来考考你。开始吧!
相信你背得又快又准,为自己竖个大拇指吧!
诗人白居易在江边连续细致观察,描绘出傍晚和夜晚不同的江上美景。还有哪大诗人也通过连续细致观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呢?
(三)学习《题西林壁》
1.读通
下面我们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庐山风景区游览了多日之后,最后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也是诗人连续细致观察的结果。
出示:古诗《题西林壁》。
像刚才那样借助拼音、出韵脚,来试着有节奏、有韵味地读读这首诗。
出示:描黄“缘”和韵脚“峰、同、中”。
2.读懂
这首诗写了什么呢?我们可以借助刚才学过的方法来理解这首诗。
注释中,“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是指庐山脚下的西林寺。所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你再来读读题目。
诗人游览时,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呢?前两句诗就告诉了我们。请你读一读。
出示:《题西林壁》截图,画出前两句。
读完我们就明白了。诗人是站在不同角度来游历庐山的。哪些角度呢?请你画出来。
出示:圈出“横、侧、远、近、高、低”。
诗人游历庐山时站在不同角度,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再看时,庐山的样子都是各不相同的。
同样是庐山,看到的样子却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就来体验一下。请你把五指并拢,掌心对着自己。现在,从正面看,不就像连绵起伏的山岭吗?侧着看,不就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吗?请你再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看看,呈现出的样子确实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