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解题方法或技巧
目录
一、通用解题方法(解题三步骤): (2)
1.具体内容: (2)
2.解题三步骤本质是: (2)
3. 学生中常见的两种不正确的做法: (2)
4.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3)
二、解题通用方法的应用 (3)
1.七年级上册例题: (3)
2.七年级下册例题: (3)
3.八年级上册例题: (5)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4.八年级下册例题: (6)
5.九年级上册例题: (7)
6.九年级下册例题: (9)
三、时间控制: (11)
1.考试时的时间控制: (11)
2.平常的时间控制: (12)
四、初中生常见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12)
1.应对生理的变化: (12)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3.观念的转变: (13)
4.对待情绪的认识和态度: (13)
5.在知识学习方面: (13)
6.家务劳动方面: (14)
7.目标与执行: (14)
一、通用解题方法(解题三步骤):
1.具体内容:
2.解题三步骤本质是:
目标导向。
3.学生中常见的两种不正确的做法:
1)只重过程:
看到一道题,题都没看完,就开始着急做,不管有没有思路,思路是否正确,计算量大不大,就开始动笔,可能做到一半就发现没法进行了,也不舍得放弃。给的条件肯定是多的,如果没有目标导向,那就是做到哪是哪,靠运气,可能到进行不下去了,才发现走偏了,时间也浪费了,你也会更着急。
2)只重结果:
做题时先看一下问题,特别是选择题,半做半蒙。题上给的条件与问题之间可能能到部分联系,不深究不严谨的地方,我感觉这样是对的,就走下去了。看着好像掌握的还不错,其实学过的知识都是浮于表面的,就靠着自己的一点儿小聪明,在那学习,知识不连贯,串不起来。这样的,不叫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聪明加勤奋才能取得优秀的结果,何况这都算不上聪明。
4.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两者都重要,缺一不可,但相比来说,结果比过程稍重要。
二、解题通用方法的应用
1.七年级上册:
列方程解应用题:《九章算术》中“盈不足术”的问题,原文如下:“今有共买羊,人出五,不足四十五;人出七,不足三。问人数、羊价各几何?”题意是若干人买羊,每人出5元,则差45元;每人出7元,则差3元。求人数和羊价各是多少?
解题三步骤(思路):
a)看问题:
应用题,求的是具体的值,所以要列方程。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这里我们设人
数为x人;(像这种含有古文类型的题,前面都不用看,直接从“题意是”开始看。)
b)看条件:有三个,分别是:①若干人买羊;②每人出5元,则差45元;;③每人出
7元,则差3元。
c)联系:列方程要等量关系,具体到这道题,就是不管每人出几元,羊价是不变
的(或相等的),复杂一点的,先把等量关系式列出来,在代入数字和未知数。
解题过程:
解:设人数是x人;
5x + 45 =7x + 3
解得,x=21.
羊价=5x + 45=150.
答:人数是21人,羊价是150元。
2.七年级下册:
(2019河南新乡长垣期末)如图,∠1=80°,∠2=100°,∠C=∠D.
(1)判断BC与D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若∠A=35°,求∠F的度数。
C
D
E
F
原图 标记后的图
解题三步骤(思路):
a) 看问题:第一问问的是BC 与DE 的关系,从图上看像平行,那就猜它们的关系式
平行,看看能不能证明出来(从平行线的判定出发,有三种角的关系可以证明),并将目标用圆圈标在图上?第二问,如果它们是平行关系,∠A 与∠F 是内错角关系,知道了∠A 的度数,∠F 的度数也就知道了。 (“判断XX 与XX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这是一种常见的问法,前半句是要求你答题开始时就下个结论,不管证不证的出来,至少给1分;后半句就是要你写出证明过程。) b) 看条件:
一共四个,分别是:①∠1=80°,②∠2=100°,③∠C =∠D ,④图形;并将条件在图上标出来。①②④可以推出∠1+∠2=180°,位置关系是同旁内角,可以继续推出BD ∥CE.其他的暂时看不出来。
c) 联系:要证BC ∥DE ,那肯定得从“三线八角”模型出发,现在两条直线有了,就差截线了,截线可以是BD 或CE ,看条件③,分别有两条截线有联系,要往一起凑,需要个中间量∠CED ,∠C 和∠D 与中间量的关系,可以从BD ∥CE 得出,这样就有了严谨的逻辑。 解题过程: 解:(1)BC ∥DE ,理由如下: ∵∠1=80°,∠2=100°;  ∴∠1+∠2=180°
∴BD ∥CE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 +∠DEC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C =∠D
∴∠C +∠DEC =180°(等量代换) ∴BC ∥DE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 由(1)知BC ∥DE ,
∴∠A =∠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 =35° ∴∠F =35°。
1
2A
B
C
D
E
F
这道题的第一问也可以用内错角来证明,同学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
3.八年级上册:
(2017江苏苏州中考)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 相交于点O.
(1)求证:△AEC≅△BED;
(2)若∠1=42°,求∠BDE的度数。B
B
原图标记后的图
解题三步骤(思路):
a)看问题:第一问要证两个三角形全等,那就要想到判定全等的5个定理。第二问要求
∠BDE的度数,由第一问的全等可得:∠BDE=∠C,就转化为求∠C的度数了,在一个三角形中了,就给了一个角的度数,可能是等腰或直角。
b)看条件:给了四个条件,分别是:①∠A=∠B,②AE=BE,③∠1=∠2,④图形;并
将条件标到图上。
c)联系:①②条件可以直接用,是AS,条件③是关于角的,那就猜用ASA,要证
∠BED=∠AEC或者用AAS,要证∠BDE=∠C;两种方法都从条件③④推出,看哪种能推出来,哪个简单,就用哪种。
第一问的方法:
第一种:要证∠BED=∠AEC,两者有公共角∠AED,所以只需证∠1=∠BEA;知道∠1=∠2,那看能不能
证出∠BEA=∠2?你会看到△BOE和△AOD组成一个“8”模型,∠BOE=∠AOD,①∠A=∠B,这两个条件一结合,就可以证出来了。倒推正着写就可以了。
第二种:要证∠BDE=∠C,而且要和∠1、∠2联系在一起,是不是想到了三角形的外角和内角的关系(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BDE+∠2=∠1+∠C,因为③∠1=∠2,是不是就得到了要求的?
从以上分析来看,第二种方法简单,应选择;下面把两种方法都写出来,参考一下,开拓视野。
解题过程:
方法一:
(1)证明:
在△BOE和△AOD中即∠BED=∠AEC。
∵∠BOE=∠AOD(对顶角相等)在△AEC和△BED中
∠A=∠B(已知)∠A=∠B
∴∠BEA=∠2;AE=BE
又∵∠1=∠2;∠BED=∠A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