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交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顶角、邻补角性质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等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对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毛
(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三、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方法:采用“观察──问题──目标”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读一读,看一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有关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多媒体课件
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这些生活中的美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线组成的。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带有斜拉铁索大桥的图片、衣架图片和剪刀图片)
师:同学们,在图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线?(生:相交线)谁还能举出我们生活中相交线的例子?
生:、、、、、、、、、、、、、、、、、、、、、、、、
师:看来同学们对相交线并不陌生,你们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和相交线有观的问题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
2、观察转动木条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多媒体演示两根木条相交的过程,提出问题:两根木条相交时,给我们什么形象?你能用直线表示出这种情形吗?
3、学生动手画图:一个学生黑板上画图
[说明: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地、概括地了解新的学习任务,为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和规划方向。自然引出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 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和∠3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三、师生交流
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 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2)练习:
练习1、下列各图中∠1、∠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通过三个不同类型图形的判断,来加深对对顶角概念的理解。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练习2、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
通过三个不同类型图形的判断,来加深对邻补角概念的理解。
(3)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
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说明:根据学生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层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
四、学以致用
练习3、下列各图中∠1的对顶角是
∠1的邻补角是
一个角的对顶角有 个,邻补角最多有 个。
总结:一个角的对顶角有1个、邻补角最多有2个。
(2)对顶角性质
在图1中,∠1的邻补角是∠2和∠4,所以∠1与∠2互补,∠1与∠4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2=∠4,类似地有∠1=∠3.
教师演示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及推理的过程。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说明:在几何推理的起步阶段,严格符号语言表达的推理过程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这里可由学生回答,教师板出推理过程。]
五、拓展延伸
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演示出规范的求解过程.
[说明: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征、探索解题思路,这是例题教学的关键,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
六、盘点收获
学生小结本课主要知识与收获,在学生互相补充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完善。
[说明:这一环节类似于一般的课堂总结,但它不应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应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知识系统化、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化,达到深化、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结构形成的目的。]
八、布置作业:课本第8页2题(必做)
第9页12题(选作)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思考中。
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
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
4.没能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
5.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还是没能研究出结果。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是第三学段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中思维活跃,有想法就会举手发言甚至是抢答,探索真理的欲望比较强。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满好奇地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他们虽然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并不稳定,上课时注意力也不易持久,容易分散;因而在教学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至关重要。我采用生动形象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动感,既加深了理解,也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爱玩、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而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它为学生构建思维想象的平台,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用以达到以快乐的形式去追求知识的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