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1相似三角形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法分析:
针对初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根据教学目标,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法指导
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程序
(一)点燃思维火花、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我们已掌握了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哪些?
2、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然后教师拿出两个大小不等的,但其中一个三角形各边与另一个三角形各边的比相等的三角板,让学生来观察并提问,用前面两种方法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后指出,根据定义所涉及的条件多,根据预备定理要求图形特殊,因此,我们能否探求出条件更简单的判定方法呢?引入课题。
(二)实验猜想,证明过程
1、猜想结论
让学生动手实验:
让学生任意画⊿ABC,再画⊿AˊBˊCˊ,使它的各边长是 ⊿ABC的K倍。(K值由学生自己确定)
让学生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比较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启发点拨。 在小组合作基础上,讨论交流,可能得出下面结论:
同位之间虽然取K值不一样,做的不一样,但是两个三角形的形状一样,是相似的。
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得出命题: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学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学生观察实验,探索猜想,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可以优化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直觉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2、分析证明,形成定理
1)提问:我们通过实验操作得到的猜想在任意情况下都成立吗?
让学生体会到:需要证明进而让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ΔA'B'C'和ΔABC中,
           
求证:ΔA'B'C'ΔABC。
(2)分析思路:写完已知、求证后,放手让学生探寻证明思路。
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1:我们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思路是什么呢?
由于学生能用的只有定义或预备定理,因此思路容易受阻。思维受阻时,请学生再演示拼置的方法:把ΔA'B'C'移到ΔABC上来。由学生发现证明的思路。
问题2:怎样用几何语言表述“把ΔA'B'C'移到ΔABC上来”并证明ΔA'B'C'ΔABC呢?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想法,可能得出下面的证法:
⑴ ①在AB上截取AD=AB,过点D做DE∥BC交AC于点E得⊿ADE∽⊿ABC ②再证⊿ADE≌⊿ABC③据第①②得出⊿ABC∽⊿ABC
⑵①在AC上截取AE= AC, 过点E做DE∥BC交AB于点 D得⊿ADE∽⊿ABC②再证⊿ADE≌⊿ABC③据第①②得出⊿ABC∽⊿ABC
同学们到了猜想证明方法,如果你还能从不同角度研究,或许还有新的方法。下面请大家选一种你喜欢的证法,写出证明过程。
(3)证明:学生写证明过程,抽取学生板演
(4)学生总结,形成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在△ABC和△ABC中,
∴△ABC∽△ABC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设计意图: 借助直观演示,突破定理证明这一难点。 抓住学生在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不同角度添加辅助线,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题:
2、开放性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说一说,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六、达标检测
七、作业
1 课本p34练习题。
2 选作题:
*设计意图:课本作业较为简单,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并布置有难度开放性题目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体现分层次教学。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与技能
(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为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并初步体会了类比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2)九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逐渐成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充分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存在困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在运用时,如何准对应边是一个难点。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效果分析
本课数学学习内容都是学生熟知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主动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获得题目所传达的信息。
通过前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中还注意了问题的层次性,由浅入深,逐层递进,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通过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并分组展开讨论,使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体验揭示规律,发现真理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画图及设计若干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组交流、归纳等环节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毕竟内容比较简单。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在证明过程上。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就尤为重要了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后反思